中醫五輪學說
《黃帝內經》日:「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其窠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并為系,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描述眼部所及的骨、筋、血、氣、肌肉與臟腑的關係。後世醫家據此發展出將眼睛局部劃分為五輪,分屬於五臟,藉以說明眼的解剖與生理、病理,並用於指導臨床診治的理論,即五輪學說,成為中醫眼科的重要基礎。
1 | 肉輪 | 胞瞼 (上下眼瞼) | 脾臟 (脾主肌肉) |
2 | 血輪 | 內外眦 (眼角處及小皮褶) | 心臟 (心主血) |
3 | 氣輪 | 白睛 (眼結膜與前部巩膜) | 肺臟 (肺主氣) |
4 | 風輪 | 黑睛 (角膜、房水、前葡萄膜) | 肝臟 (肝主風) |
5 | 水輪 | 瞳神 (瞳孔,還包括葡萄膜、視網膜、視神經,以及房水、晶狀體、玻璃狀體等結構) | 腎臟 (腎主水) |
1. 肉輪 (眼瞼)
- 肉輪紅腫,多脾胃積熱;
- 眼瞼邊緣糜爛、濕潤,色紅而癢,多脾經濕熱,或外感風邪;
- 眼瞼內有硬結節,不紅不痛,多痰濕結聚;
- 眼瞼附有眼屎和淚痕,性質黏膠,瞼內顆粒累累,多脾胃濕熱蘊結;
- 上瞼下垂,多中氣不足;
- 瞼內色澤較淡,多脾虛血少;
- 兩瞼腫脹如球,按之虛軟,皮色光亮,不紅不痛者,多脾虛濕泛,或脾腎陽虛;
- 眼瞼振跳,多血虛生風;
- 頻頻貶動或突然緊閉不開,數小時後自然緩解,提示情志不疏,肝失調達;
- 眼瞼頻頻眨動而不能自主,多脾虛肝旺;
- 小兒睡時露睛(睜眼),提示脾胃虛弱;
- 上眼瞼內側近鼻根處,若長出呈暗褐色或黃色,表面光滑的小結節(瘤狀物),提示血膽固醇過高,有患動脈硬化、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的風險;
- 下眼瞼出現“黑眼圈”,可由過度疲勞,或經常熬夜,或長期失眠,或慢性病,或房事過頻,或苦惱郁悶等引起。亦提示泌尿、生殖系統,或痔瘡問題。
- 眼眶下邊出現較暗顏色或見有微腫者,稱為“黑眼圈綜合征”,又稱為“過敏眼征”,常見於過敏性鼻炎、鼻旁竇炎患者。
2. 血輪 (眼角處及小皮褶)
- 內眼角紅腫,觸之有硬結,疼痛拒按,多心火上炎,或熱毒結聚;
- 眦頭紅腫溢膿,多心脾積熱,兼有氣滯血瘀;
- 兩眼眦血脈粗大且刺痛,多心經實火;
- 兩眼眦血絲淡紅,乾澀不舒,多心陰不足,虛火上炎;
- 兩眦部胬肉(眼球結膜增生而突起的肉狀物)紅赤壅腫,發展迅速,提示心肺風熱;
- 眼角皮膚發紅,灼熱糜爛,提示心火,兼夾濕邪;
- 眼角皮膚發紅,灼熱糜爛,兼乾裂出血,提示心陰不足;
- 原本豐滿而潤澤的淚堂(下眼瞼周邊處),逐漸變得鬆弛而下垂,且發黑,多為腎精虧損。
3. 氣輪 (眼結膜與前部鞏膜)
- 氣輪發紅灼熱,屬肺經風熱;
- 血絲鮮紅滿布,多肺經實熱;
- 氣輪水腫,多肺氣不宣;
- 氣輪紅腫灼熱,屬肺熱亢盛;
- 氣輪血絲淡紅、稀疏或局限,多肺經虛火;
- 氣輪污濁稍紅,癢極難忍,提示肺脾濕熱;
- 氣輪青藍,屬氣虛血滯;
- 鞏膜見青色改變,可能身體某處有痛症;
- 氣輪乾澀少津,失去光澤,屬肺陰不足;
- 鞏膜黃染,首先應考慮黃疸。黃疸者,皮膚、小便也發黃,中醫認為是脾胃濕困所致;
- 鞏膜呈現淡灰色,常見於消化不良者。
4. 風輪 (角膜)
- 風輪漸漸呈現微小混濁物,多外感風邪;
- 風輪出現大片混濁物,或潰爛內陷,多肝火熾盛;
- 角膜混濁,或兼有血絲伸人,多肝膽濕熱,兼有瘀滯;
- 角膜混濁久久不斂,或時隱時現,多為肝陰不足,或氣血不足。
5. 水輪 (瞳孔)
- 瞳孔失去正常展縮功能,漸漸縮小,眼珠墜痛並拒按,多肝經風熱,或肝膽實火;
- 瞳孔擴大而不回縮,呈绿色,眼珠脹痛欲脫,多肝膽火熾;
- 瞳孔擴大,眼脹眼癢,時有嘔吐,病勢緩和,提示陰虛陽亢,或肝郁氣滯;
- 瞳孔失去正圓狀態,邊緣如鋸齒或梅花狀,抱輪紅赤,反覆發作,多腎陰不足,或陰虛火旺;
- 瞳孔顏色改變,多肝腎不足,或心脾兩虧。
參考
- 《中醫眼科學》
- 李其中編著,《中醫基礎理論縱橫解析》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
- 鄒運國編著,《四診心源—解開神聖工巧的不傳之秘》人民軍醫出版社2013。
- 周幸來、周舉 主編,《中國民間診病奇術》人民軍醫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