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綱辨証
八綱指表裏、寒熱、虛實、陰陽四對性質相反的証候;是醫師診症時,對各種病情資料,進行分析並初步概括的基本綱領。一般來說,各種疾病証候都有某些共性,病變位置的深淺有表裏之分;基本性質可分為寒與熱;邪正鬥爭反映實虛關係;病証類別又可歸屬陽或陰兩大類。因此,儘管病理變化及臨床表現極為複雜,但運用八綱分類,可以對病情進行概略歸納。
八綱辨証是中醫辨証的綱領。
八綱辨証內容,源於戰國時期的《黃帝內經》,提出寒熱、虛實的概念。漢代張仲景的《傷寒論》中,用陰陽、表裹、寒熱、虛實概括並區分病証。明代王執中在《東垣先生傷寒正脈》中,將虛實、陰陽、表裹、寒熱稱為「治病八字」;明朝張景岳則明確提出以陰陽為「二綱」,以表裹、寒熱、虛實為「六變」之說。清代程鍾齡進一步闡發了八綱的涵義,提出審証治病不過寒熱、虛實、表裹、陰陽八字而已。後世醫家們綜合各種說法,創立八綱辨証之說,並沿用至今。
八綱辨証,雖然每一綱均是獨特的內容,但不能截然分割。例如在同一病人,可能病位在體表,同時有熱証,而身體正氣未衰仍實。因此其病情應概括為表實熱証。此外寒熱、虛實夾雜的情況亦很常見。
中醫八綱
表裏
表裏,是辨別病變部位深淺和病情輕重的兩綱。一般來說,病在皮毛、肌腠、經絡的屬表証,其病情較輕;病在臟腑、氣血、骨髓的屬裏証,其病情較重。中醫外感六淫致病的傳變發展過程,往往是由表入裏,由淺至深,由輕而重。所以表裏辨証對這些外感病發展非常重要,說明病情的輕重、淺深以及傳變趨勢
- 表証: 指外感六淫從體表皮毛、口鼻入侵所致的、病在肌膚、經絡部位的一些証候。臨床上,表証具有起病急,病情輕,病程較短,等特點。一般為外感病初期。其代表症狀有發熱、惡風寒、身痛、頭痛、苔薄白、脈浮,或者伴隨鼻塞、流清水涕、噴嚏、咽喉癢痛、微咳等症狀。
- 裏証: 指外邪位於內裏,或內傷七情、飲食、勞倦等導致臟腑、氣血、骨髓等病變的一些証候。其基本特點為臨床表現多樣,以臟腑症狀為主。裏証起病可急可緩,病情重,病程較長。其代表症狀很廣泛,將在"臟腑辨証"一節詳述。裏証辨別重點為不畏風寒、脈不浮,多數有舌質、舌苔的變化。
用表裏來分析及歸類証候,並不是彼此孤立或不變的,而是相互間可有相兼或錯雜,或出現中間狀態,並且隨病況而不斷變化。所以有時會出現表裏同病、半表半裏等証。
表証、裏証與寒熱、虛實的關係 | ||
類屬
|
表証 | 裏証 |
寒 | 惡寒、發熱、頭痛身痛明顯,鼻塞、無汗或有汗、不口渴。舌苔薄白,脈浮緊。 | 畏寒喜暖,四肢不溫、面色蒼白、唇青、口不渴、或喜熱飲、噁心嘔吐、腹痛、泄瀉、小便清長。苔白滑、脈沉遲。 |
熱 | 微惡風寒、發熱重、有汗、輕微口渴、咽紅而痛。舌質偏紅,脈浮數。 | 面紅耳赤、唇乾、身熱、惡熱、口渴喜冷飲、腹脹滿、煩躁多言、出汗、便秘、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燥,脈洪數或沉數。 |
虛 | 惡風、汗出或汗出不止。脈浮緩無力,舌體稍胖。 | 神疲懶言、聲低氣短、厭食、腹痛喜按、頭昏、心悸、二便失禁。舌質淡胖嫩、苔白,脈沉弱。 |
實 | 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痛。脈浮緊或浮而有力,舌苔白。 | 氣粗、心煩、腹脹痛拒按、便秘、小便黃赤、手足心出汗。舌苔厚、燥焦,脈沉實。 |
寒熱
寒熱,是辨別疾病性質的兩綱。寒熱是臨床常見症狀,反映身體的陰陽盛衰。
- 寒証: 指感受寒邪,或陽虛陰盛,機體生理活動衰減所表現的証候。主要症狀有惡寒喜暖、口不渴喜熱飲、四肢冰冷、痰涎等分泌物清稀,小便色清量多,大便稀爛,面色蒼白。舌色淡、苔白潤,脈緊或遲等。
- 熱証: 指感受熱邪,或陽盛陰衰,體機生理活動亢奮所表現的証候。主要症狀有發熱喜冷、口渴喜冷飲、面紅、出汗、煩躁、痰涕等分泌物黃稠,小便色黃量少,大便乾結。舌紅乾燥、苔黃,脈數。
雖然寒熱兩者性質相反,但有密切的關係。在一定的條件下,寒証可以化熱,熱証可以轉寒。臨床上寒証與熱証可能同時出現,或有寒熱錯雜情況。當病情發展到寒極或熱極的時候,有時又會出現一些與其病理本質相反的"假像",即熱証見寒象,寒証見熱象。
虛實
虛實是辨別邪正盛衰的綱領,即虛與實主要反映病變搏鬥過程中,人體正氣的強弱以及致病邪氣的盛衰。一般實指邪氣盛實,虛指正氣虛弱。凡機體功能衰退、低下和不足,或維持生理活動的物質缺損所引起的一類証候,均稱為虛証;凡邪氣較盛而正氣未明顯虛弱的病証,均可稱為實証。
- 虛証: 虛証反映人體正氣虛弱、不足而邪氣並不明顯。人體正氣包括陽氣、陰液、衛氣、營分等;故有陽虛、陰虛、氣虛、血虛、津液虧虛、精髓虧虛、營虛、衛氣虛等,都歸屬於虛証範疇。各種虛証的表現極不一致,很難用幾個症狀全面概括。一般以久病、勢緩,耗損過多,體質衰弱者多見有虛証。常見表現有精神萎靡、面色蒼白、身倦乏力、形寒肢冷、呼吸短促,或五心煩熱、自汗、盜汗、腹瀉、大便稀爛、小便頻數或失禁。舌色淡少苔,脈細弱等。
- 實証: 實証以邪氣充盛、積滯為主,但正氣尚未衰虛,仍有充分的抵抗力。臨床表現反映劇烈的邪正鬥爭,突出有餘、強烈、停滯的特點。中醫的致病因素包括外邪,或是內部病理產物如痰飲、血瘀等;各自有著不同的証候表現,很難概括某此症狀作為實証的代表。一般以新起、暴發、病情激劇,體質壯實者多見實証。實証特點有發熱、腹脹痛、拒按、胸悶、煩躁,嚴重者神昏譫語、呼吸喘促、痰涎過多、便秘、小便困難。脈實有力,舌苔厚膩。
在複雜的病變過程中,虛實狀態可能同時存在,或相互轉化,更可以在極端時出真假現象。例如氣血積滯本屬實証,但至正氣虛耗階段時,則屬虛實夾雜情況。
寒証、熱証與虛實的關係 | ||
類屬
|
病因 | 証狀 |
實寒 | 感受外界寒邪、或過服生冷寒涼食物所致,稱為實寒証。 | 發病急驟,表現惡寒、四肢冰冷、痰多氣喘、呼吸急促、腹痛拒按,便秘。脈沉或弦緊,舌苔白厚膩、舌質或青。 |
虛寒 | 因內傷、久病,陽氣耗傷使陰氣相對較盛,為虛寒証,又稱陽虛証。 | 發病遲緩,表現惡寒、四肢冰冷、呼吸短促、乏力、腹痛喜按、大便稀爛、小便色清量多。脈微或沉遲無力,舌質淡白、舌體胖嫩。 |
實熱 | 火熱陽邪侵襲,或過服辛辣熱燥食物,或體內陽氣過盛所致,稱為實熱証。 | 發病急驟,病程多數較短,手背熱於手心、高熱、發熱持續不退。或兼有煩渴、腹脹滿痛、拒按、神昏、小便困難、尿色深。脈洪數,舌紅苔黃。 |
虛熱 | 內傷、久病,陰液耗損使陽氣相對較盛者,為虛熱証。又稱陰虛証。 | 發病遲緩,病程多數較長,手心熱於手背,低熱,時輕時重,時有時無。或兼有晚上自汗、骨痛、口乾、消瘦、呼吸短促、乏力。脈細數,舌紅少苔,或舌體胖嫩。 |
陰陽
陰陽是其他六綱的總括。由於陰、陽代表事物間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疾病性質、臨床証候,一般都可歸屬于陰或陽的範疇,因而陰陽辨証是辨証的基本
- 陰証: 凡病在裏、在血、屬寒,正氣不足,機體反應呈衰退表現均屬陰証的範疇。症狀表現有精神萎靡、面色蒼白、畏寒肢冷、氣短聲低、口不渴、大便稀爛、尿色清。舌淡苔白,脈沉遲微弱等。
- 陽証: 凡病在表、在氣、屬實,屬熱,正氣未傷,機體反應呈亢奮表現均屬陽証的範圍。症狀表現有心情煩躁、面紅身熱、氣壯聲高、口渴喜冷飲、呼吸氣粗、腹痛拒按、便秘、尿短赤、舌深紅苔黃、脈浮洪或滑數有力等。
陰陽概念既能理解整個病情,又能用於個別症狀的分析。如陽氣、陰液、心陰、脾陽等,都是有實際內容的醫學概念。所以,臨床在陰陽辨証時又有具體的病變內容。例如人體臟腑之陰陽虧損病變,會產生陰虛証候與陽虛証候。嚴重者更有亡陰証或亡陽証。
- 陰虛証候: 指身體津液、精、血等陰液虧耗而無以制陽,使滋潤、濡養等作用減退,所表現的虛熱証候(所謂陰虛生熱)。屬虛証、熱証範疇。臨床表現以消瘦、口乾咽燥、潮熱顴紅、手足心發熱、盜汗、小便短黃、大便乾結。舌紅少津少苔,脈細數等。有病程長、病勢緩等特點。
- 陽虛証候: 指身體陽氣虧損,機體失去溫煦,使推動、蒸騰、氣化等作用減退;所表現的虛寒証候(所謂陽虛生寒)。屬虛証、寒証範疇。臨床表現有:畏寒、四肢不溫、口淡不渴、或口渴喜熱飲、自汗、小便清長、或尿少浮腫、大便稀爛、面色蒼白。舌色淡、舌體肥胖、舌苔白滑,脈沉遲(或細數)、無力。陽虛証多見於久病體弱者。
- 亡陰証: 指身體水液大量耗損,陰液嚴重虧乏,欲衰竭所表現出的危重証候。症狀表現有汗熱味鹹而粘、如珠如油、高熱、煩躁、口渴欲飲、皮膚皺縮、尿液極少、面色赤紅、唇舌乾燥、脈細數等特點。
- 亡陽証: 指體內陽氣極度衰竭所表現的危重証候。症狀表現有冷汗淋漓、汗質稀淡、神情淡漠、體溫低、手足冰冷、呼吸衰微、面色蒼白、舌淡而潤、脈微欲絕等特點。
總括而言,八綱辨証主要是概略地規範疾病的病位、病性等大致情況,臨床運用時,還須與其他辨証方法,如臟腑、氣血、病邪辨証等結合起來,才能使診斷更加具體明確。例如熱証,應進一步辨明是熱在氣分(層次)還是血分(層次)?是什麼病邪引起?在什麼臟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