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看多汗症病機

中醫認為,汗為之液,由精氣所化,不可過泄。由於陰陽失調腠理不固,致汗液外泄失常的情況,統稱為「汗証」。白天不活動,安靜坐著也出汗,動則汗流不止,稱為「自汗」;晚上睡覺汗出不止,醒來則止汗稱為「盜汗」。多汗症可單獨出現,更常伴見於其他疾病過程中,屬臨床常見雜病,中醫對其有比較系統、完整的認識,辨証用藥有一定療效。中醫對多汗症的病機認識如下。 氣虛自汗者常伴有怕冷、神疲,氣短等症狀 氣虛自汗者常伴有怕冷、神疲,氣短等症狀

肺氣不足

主氣,與外在皮毛配合,組成身體抵禦外邪的第一道屏障。肺的防禦功能,中醫稱為衛氣,亦具有滋潤皮毛,溫養肌肉,充實腠理,管理汗孔開闔作用。肺氣不足,表虛不固,腠理開泄,汗液自行溢出體表。

營衛不和

外邪乘虛侵襲,使防衛在體表的陽氣與固守於體內的陰液失調,會影響汗液排泄。

心血不足

汗是
津液所化生,津液為血液的重要成分,而血液由心所主,故有「汗為心液」及「血汗同源」的說法。汗出過多,容易耗傷心血及心氣,引致心悸、失眠等。不正常的流汗,往往是心虛的一種表現,例如心陽虛者易自汗;心陰虛者易盜汗。思慮太過,或血虛失養,均可導致心血不足。

 陰虛火旺

體內的物質屬陰,生理活動屬陽。陰虛陽亢,虛熱虛火內生,擾動陰津,則有盜汗或自汗。煩勞過度,不良生活習慣、大病久病,都會虧耗精血,致陰虛火旺

 邪熱鬱蒸

由於情志不舒,或嗜食辛辣厚味,或素體濕熱偏盛,以致邪熱鬱蒸,迫津外泄。內熱往往是各種病理變化的最終發展,汗出增多,表示身體過熱。 具體而言,通過辨汗可瞭解陰陽氣血津液的盛衰,玄府的通塞狀況。 中醫師診症時,留意病人有無出汗、出汗時間、部位、汗量、汗的特點、主要兼症以及出汗後症狀的變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証候,確定所「病」為何後,通過藥物、針灸、飲食、氣功等調理。  

更多熱門文章

主題

中醫看多汗症病機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