腧穴治療特性

認識腧穴治療特性是針灸處方的基本,有助在臨床上靈活運用。十四經(十二正經及任督二脈 )腧穴主治作用,歸納起來為「經脈所通,主治所及」,即是說本經循行之處,就是本經穴主治作用的範疇。另外,表裏經腧穴可相互兼治兩經病,鄰近經穴能配合治療局部病。各經穴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其共同性。

腧穴的各種主治作用中,總結有以下規律:

  • 近治作用:所有腧穴都對鄰近部位的組織器官起到治療作用。例如風池(Gb 20,頭後髮際陷中)可治頭部及眼病;中脘(Cv 12,上腹部正中)可治胃及十二指腸疾病;合谷(Li 4,拇食指掌骨間)治療手腕部疾病等。
  • 遠治作用:在十四經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腧穴,不僅能治局部疾病,還可治療本經循行所及,遠處的臟腑組織,甚至影響全身。例如胃經的足三里(St 36)、上巨虛(St 37)等能治胃腸病;心包經的內關(Pc 6)、間使(Pc 5)治療心臟病;肺經的尺澤(Lu 5)、太淵(Lu 9)等治療肺病。一般來說頭面和軀幹部位的腧穴很少有這種治療作用。
  • 特殊作用:某些腧穴具有雙向的良性調整,即同一腧穴對機體不同的病理狀態,可以起到兩種相反的效果。如腹瀉時針刺天樞(St 25)可止瀉,但便秘時可通便;內關(Pc 6)既可治心動過緩,又可治心動過速;發熱無汗時可針刺合谷(Li 4)出汗,但在汗多情況下又可使身體止汗。此外,利用不同的手法刺激,某些腧穴表現有特定療效。如關元(Cv 4)、氣海(Cv 6)、足三里(St 36)具有強壯作用;人中(Gv 26)、素髎(Gv 25)、會陰(Cv 1)興奮呼吸作用。某些腧穴之間,還存在相互加強或抑制作用。如大椎(Gv 14)配曲池(Li 11)和合谷(Li 4),能增強退熱作用;內關(Pc 6)調節心率,但配用交信(Ki 8)可降低其作用。
 

更多熱門文章

主題

腧穴治療特性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