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治療傷暑

在傳統中醫觀念中,人體的健康狀態與外界氣候變化密切相關,春夏秋冬各個季節,以不同方式影響內在平衡。中醫師會據個人的健康需求,定制護理方案,有效加速康復或預防炎夏熱相關疾病。中醫藥在防治熱傷害可發揮重要作用。
 
傷暑是指因暑熱或暑濕侵襲人體,引起的一些健康問題。患者以突然發熱、出汗、口渴、疲乏等,為主要表現,相當於西醫學所謂的中暑先兆或輕微中暑。一般預後良好,大多數患者在適當的護理下痊癒。Summer in Ancient China
 
傷暑的中醫診斷依據

  • 多發生在夏季
  • 在年老、體弱或孕婦多見;有高溫作業(35℃以上)或烈日暴曬病史
  • 患者通常出現出汗、口渴、頭痛、頭暈、耳鳴、眼花、噁心、嘔吐、胸悶、心悸、四肢無力、精神疲乏等症。
  • 體溫正常或在37.5~38.5℃,汗多或皮膚乾燥,面色潮紅或蒼白。
  • 實驗室檢查可無異常。

中醫師在診察時,還會排除中暑和疰夏(又稱苦夏)等情況的可能性。疰夏多起病緩,病程長,無明顯高溫作業等病史,僅見疲倦、低熱、沒胃口等。確診上述傷暑情況,必須採取適當的措施,以防止進展至更嚴重的熱傷害病。
   
傷暑,屬炎熱夏日引發的輕度熱傷害,常有以下証候:

1. 暑濕襲表

辨証:身熱、微惡風、汗少、肢體酸重或疼痛、頭重脹痛、鼻流濁涕、心煩、口渴或粘膩、口渴但不多飲、胸悶、噁心、小便短黃,苔薄黃而膩,濡數。

施治原則:祛暑解,宣散濕濁

方劑舉例:新加香薷飲 加減


香薷 淡竹葉 茯苓
香薷 淡竹葉 茯苓
   

2. 暑熱內郁

辨証:高熱、頭痛、頭暈、口渴、汗多、面紅、呼吸粗、舌質紅苔黃、脈洪大。

施治原則:祛暑清熱

方劑舉例:白虎湯 加參須、淡竹葉、西瓜皮等
 

3. 暑傷津氣

辨証:發熱,口渴、汗多或無汗、心煩、神疲、嗜睡、氣短、乏力、胸悶、心悸、小便短黃、舌紅、苔黃少津、脈細數無力。

施治原則:清暑益

方劑舉例:王氏清暑益氣湯  加減
 

4. 暑濕熱郁

辨証:身熱、煩躁、胸悶、噁心、頭暈、口渴、尿少、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或滑數。

施治原則:清暑化濕

方劑舉例:黃連香薷飲 加減
               桂苓甘露飲 加減
 

5. 脾虛濕困

辨証:神疲、乏力、頭暈、嗜睡、肢體困倦、沒胃口、胃飽脹、腹脹、大便爛、噁心、嘔吐、舌苔白膩、脈濡緩。

施治原則:

方劑舉例:調中益氣湯 加苡薏仁、茯苓
 

6. 小兒夏季熱 

脾氣虧虛:發熱或高或低、面色晄白、氣短懶言、肢軟乏力、睡覺時露出睛白、胃口不佳、口渴、尿多而清長、大便稀爛、舌淡、脈虛大、指紋色淡。

施治原則:補脾益氣

方劑舉例:補中益氣湯 加減

 
以上是中醫師通過中藥配伍,調動身體內部機制,減緩高溫帶來的虛弱及不適。現代醫學多把暑熱不適當作短暫的炎熱刺激,而中醫卻從氣機失當、津液分佈以及臟腑協調去理解狀況。再通過綜合藥物調理、針灸、適宜的飲食生活習慣,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防治策略,降低因高溫天氣而引發更嚴重健康風險,幫助身體在高溫環境中保持穩健,在炎夏月份維持身心安康。

苡薏仁 蒮香 白朮
苡薏仁 藿白 白朮
     

 

更多熱門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中藥方劑治療便秘

主題

中藥治療傷暑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