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鳴中藥敷貼外治輔助

根據中醫理論,十二經脈在體表都有反應區,稱為十二皮部。皮部,是絡脈之散佈所在,居於人體最外層,其上的穴位,更是溝通上下內外的重要位置。施行中藥外治法,通過敷、貼、塗、薰、洗等方式,藥性經由皮膚吸收,循環輸送,可達臟腑而發揮全身治療作用。
 
將藥材研碎,配製成草藥糊、藥丸、軟膏、乳液等,敷貼在體表特定部位,如肚臍、掌心、足心,內病外治,作為局部治療的一種方式。藥材有效成分刺激相應的穴位,再通過經絡傳遞藥效,調節臟腑功能,達到治癒目的。敷貼的藥膏通常由中醫師精心配製,提供給患者在家中使用,簡單方便廣受認可,特別適合老人、兒童和術后患者。
 
應用中藥外治法時,中醫師會根據病情而決定藥物的劑型和貼附部位,常用生藥、猛藥、香藥,加上溫熨等方式,來提高藥物的滲透吸收。注意,有皮膚過敏或局部皮損者,不宜中藥外治法。
中藥材敷貼療法適合耳鳴的敷貼藥方和部位如下:
 

1.湧泉(Ki1)

湧泉穴屬於腎經井穴,為經氣所出,如水之源頭。  
 
藥材配方:磁石(30g)、朱砂(2-3g)、吳茱萸(15-20g)
              龍膽草、柴胡、梔子、澤瀉、郁金,各等份,這個適用於肝火耳鳴

製備方法: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食醋調成膏狀,攤於兩塊紗布上備用。 

用法:晚上睡前,溫水洗腳拭乾,用雙手掌交叉搓摩兩足心湧泉(Ki1),約搓5-10分鐘,待足心發熱快速將備好藥膏蓋上面,外用繃帶和膠布固定,留過夜,第二天早上取下。每天進行,持續 7 天。
 

2. 神闕(Cv8)

神闕穴屬於任脈在肚臍上的穴位,能促進經絡氣溝通,協調臟腑功能。
 
藥材配方: 升麻、葛根、黃柏、白芍、蔓荊子、黨參、黃芪、甘草,各等份,適用於脾虛耳鳴

製備方法: 將藥材磨成細末,加入新鮮薑汁做成膏狀備用。

做法:晚上睡前,先清潔肚臍,填入藥膏,用繃帶及膠布蓋住固定,過夜,第二天早上取下。每天進行,持續 7 天。
 

3. 心俞(Bl15) 和 闕陰俞(Bl14)

兩穴在背部肩胛骨下面,刺激這兩背輸穴具有補心氣,調心神功能。
 
藥材配方:刺五加(15g)、五味子(10g)、當歸(15g)、炙甘草(10g)

製備方法:將藥材磨成細末,加入食醋調成膏狀,分攤於四片紗布上備用。

做法: 晚上睡前,用熱毛巾或生薑片將局部皮膚擦淨,拭幹後將膏藥敷貼上,用繃帶和膠布將其固定,過夜,第二天早上取下。每天進行,持續 7 天。




 

更多熱門文章

主題

耳鳴中藥敷貼外治輔助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