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即睡眠障礙,是指睡眠時間和質量,不能達到個人的正常需求,從而出現疲乏、專注力不夠、情緒不好等難受的感覺。睡眠的時間和質量必須依個人睡眠習慣為準,而且只有連續一個月出現以下情況,才認為患有失眠症。
• 臥床後無睡意,輾轉反側,或思慮無度,或心煩抑鬱,久久不能入睡;
• 睡不安穩,自覺不踏實,或易受干擾,易醒難眠;
• 較早覺醒,多天未亮就醒,或夜半醒後,不能再入睡;
• 睡眠中惡夢頻繁,容易驚醒;
• 睡眠質量差,醒後自覺頭昏神疲;
• 甚至,整夜不能入睡。
中醫學對失眠論述很多,古稱「不寐」、「不得眠」或「目不瞑」。《黃帝內經》中有:「胃不和則臥不安」的觀點,後世醫家引申為凡脾胃不和,痰濕食滯內擾,導致不能安睡者均屬此類。漢代張仲景《傷寒論》及《金匱要略》中,將失眠病因分為外感和內傷兩類,提出「虛勞虛煩不得眠」的論述。《景嶽全書》將失眠病機概括為有邪、無邪兩類,曰:「不寐証雖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則盡之矣。蓋寐本乎陰,神其主也。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不足耳。有邪者多實証,無邪者皆虛証。
中醫認為失眠原因雖多,但不外乎內因外因。當中可涉及多個臟腑病變,主要是心臟,心主神 ,神不安則失眠。另外,失眠亦與肝、脾、腎、膽密切相關。身體陰陽氣血,在脾臟由水谷精微所化,上奉於心,使心神得養;肝臟疏通氣血,協調各種生理功能特別是情志反應;腎精上承於心,心氣下交於腎,使神志安寧;膽主決斷,與身體的勇氣有關。其病機有以下方面。
1. 情志所傷
鬱恕憂慮使肝失條達,肝氣郁結而化火,火性上炎,擾動心神,神不得安則不眠;或者由於情志反應過極,使心火內熾,灼擾神明而不眠;或者喜笑無度,心神激動,神志不寧而不眠;或由於暴受驚恐,情緒緊張,終日惕惕然,漸致心虛膽怯,神無所依則夜不能眠;或是思慮太過,勞傷心脾,心傷則陰血暗耗,神不守舍;脾傷則進食減少,化源不足,營血虧虛,心失所養,均致不眠。
2. 飲食不節
嗜食辛辣煎炸,肥厚甜膩,或暴飲暴食,飲食不節,使腸胃受傷。宿食停滯,釀成痰熱,壅塞於中焦,使胃氣不和,陽氣浮越於外,痰熱上擾而不得安睡。
3. 素體虛弱、久病、大病之後
年老體弱或病後未復皆可傷腎,致腎陰耗傷,不能上奉於心,水不濟火,心腎不交則心陽獨亢,神志不寧而不眠。或肝腎陰虛,肝陽偏力,火盛神動,心腎失交而神志不寧。此外,由於病後、產後、大出血後,心血不足,以致心神失養而失眠。若平時體弱,素來心虛膽怯之人,突然受到驚嚇,則心氣更虛,致神無所附而失眠。
4. 勞逸失度
過勞則耗氣,過逸則脾傷,脾弱氣虛,運化不濟,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氣血,以致血虛不能養心,心神不安而失眠。
總之,人之睡眠由心神控制,而營衛陰陽的正常運作,是保證心神調節的基礎。如因飲食不節,情志失常,勞倦、思慮過度、病後、年邁體虛等因素,致五臟六腑任何一個環節病變,影響營衛運行,心神失養或不寧,神不守舍,不能由動轉靜,就引致失眠症。其基本病變有心血虛、膽虛、脾虛、腎陰虛、肝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