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醫學發展看中醫和西醫(之四) : 推進中醫藥現代化

1.經歷曲折 分道揚鑣

把西、中兩種醫學放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進一步觀察,可以發現,在醫學史近二個期(復興期和近代期)的發展歷程中,西醫與中醫分道揚鑣。

14世紀到16世紀文藝復興是西方一場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

同期,中國處於明代(1368年~1644年)。對外交流和科學發展處於萌芽:如鄭和率大型遠洋船隊到達西洋三十餘國(1405~1431年);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276種無機藥物的化學性質及蒸餾、蒸發、昇華、結晶、沉澱等技術(1596年);如徐光啟成立“西局”(1629年),提出分學科研究的思想,在他掌管的“曆局”內開展以數學為根本,兼及氣象、水利、軍工技術、建築、大地測量、醫學等學科的研究。儘管如此,明代還是封建制度統治下的皇朝,思想依舊保守。

18世紀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始於歐洲。19世紀西方技術革新方興未艾。

同期,中國處於清代(1636年~1912年)的中晚期,從保守鎖國到西方列強入侵,國力日衰。其後民國時期軍閥割據,日冠入侵,內憂外患,中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弱民窮。

2.互補短長 殊途同歸

醫學從傳統邁向現代是歷史的必然,西醫與中醫的發展不例外,早期經歷了相似的發展歷程。但是在近代,因思想和科學技術上差距,出現明顯的不同。造就如今以現代醫學為主體的西醫和以傳統醫學為主體的中醫。

很不幸,近代幾百年中國錯失了思想解放和工業科技革命的時機。傳統的中醫沒有了騰飛的這二大翅膀,甚至差一點折翅被廢。

顯而易見,當今在思想解放、技術創新雙重推力下,現代化成為中醫中藥發展的必由之路。西醫與中醫在前行道路上必定互補短長、殊途同歸。

3.與時俱進 任重道遠 

哪類醫學更好,西醫還是中醫?粗粗比較兩者的差別,靜靜分析中西醫之別、之爭。放在醫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洗滌,可以清晰看到,與時俱進,緊跟思想解放和科學發展的腳步,中醫藥走向現代化為歷史之必然。

中醫和西醫如何結合?中醫藥走向現代化,乃是重中之重。醫學界(包括西醫、中醫)的有識之士對於這個問題有長期和深刻的思考,有的已經開始在嘗試和實踐。下面編列一些,供參考。

  1. 保持中醫藥理論和臨床應用的特色和優勢,繼承、移植、創新三者相結合,超越傳統;
    使用現代語言和現代科學的闡述,具有當今時代的表達和特徵;
  2. 引入現代科學思想,形成中醫理論和臨床診療體系的開放系統,實現多學科相容,在確定自我主體的前提下,進行宏觀和微觀、傳統與現代的滲透與互補,以科學技術為依託,吸收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成果,發展中醫藥;
  3. 實現思維方式與研究方法的整合、更新,構建嚴謹的方法學體系,形成科學模式,建立中醫學自身的驗證方法和標準系統;
  4. 為現代醫學提供和補充新的認知系統與理論事實;
  5. 在實踐中不斷糾正、改善自我,與時俱進,使之成為動態發展的科學體系,具有明確的自身學科前沿;
  6. 促進中醫藥研究開發與產業現代化,建立具有高素质的人才体系。

(全文完)

作者
陳松鶴 醫學博士
香港保健協會 
(改寫自《知看病真相》一書,香港萬里機構出版,2020年,作者陳松鶴)
 

更多熱門文章

主題

從醫學發展看中醫和西醫(之四) : 推進中醫藥現代化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