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病辨別腫、痛、癢、膿


從西醫外科學來看,當發生外科感染時,除了局部的紅、腫、熱、痛、波動感外,確定致病微生物以及尋找有效的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手段,認為只要能消滅病菌,就可控制病情。而中醫認為哪種病菌感染並不重要,它更重視自體發生感染的條件;改變了這些有利病菌生存的條件,即是增加了抵抗力,可以自癒。

中醫師對於身體各方面的表現都須加以細察,局部腫、痛、癢、膿、麻木,潰瘍形色等細節提供重要訊息,有助了解整體病情。

辨別腫脹


外科病的腫脹多由經絡阻塞、氣血凝滯引起。但某些致病因素會使表現不一。中醫師常根據局部腫勢的緩急、形態、部位、色澤以及伴隨症狀,判斷疾病的性質和輕重。

致病因素 表現
紅腫突起,皮薄光亮,焮熱疼痛。
腫而木硬,皮色無光澤,不紅不熱,痠痛。
彌漫浮腫,或遊走不定,不紅微熱,輕微疼痛。
皮肉急速發脹,皮膚光澤,重者按之凹陷,或有水泡,破流黃水。
腫脹或如棉團,或硬如石頭,不紅不熱。
血瘀 腫而急脹,色初暗褐,後轉青紫,漸變黃而後消退。


疼痛多因氣血壅滯,運行不暢而成。由於正邪盛衰、病因和病位深淺的不同,疼痛性質也有所差異。

致病因素 表現
熱痛 皮色焮紅,灼熱疼痛,遇冷則痛減。
寒痛 皮色不紅不熱,痠痛,得溫則痛緩。
風痛 痛無定處,變化迅速而遊走不定。
血瘀 初起隱痛,微脹,微熱,皮色暗褐,繼則皮色青紫而脹痛。

中醫認為瘙癢是由於風、濕、熱、蟲、血虛內風蘊於肌膚所致。這些致病因素可以單獨或多種混合存在。

致病因素 表現
風勝 走竄無定,遍體作癢,常因搔抓而皮破血溢,但隨破隨收,多為乾性皮損,如牛皮癬、風疹。
濕勝 彌漫性皮損,多為濕性,黃水淋漓,潮紅糜爛,越腐越癢,或有傳染性,如急性濕疹、膿皰瘡
熱勝 皮疹焮紅灼熱作癢,或只發於暴露部位,或遍佈全身,甚則糜爛滋水淋漓,結痂成片,如接觸性皮炎。
血虛 皮膚變厚、乾燥、脫屑、作癢,很少糜爛流水,如慢性濕疹。


中醫認為膿液形成是由於熱盛肉腐,也有氣血凝滯,肌肉久不得營養而致。一般除局部觸按了解溫熱、疼痛、柔軟度、波動感外,察看膿液有助了解整體病情。

膿液性質
  • 膿液稠厚,為元氣較充;
  • 膿液淡薄,為元氣多弱;
  • 先出黃而稠厚膿液,次出黃稠滋水,為瘡口即將收斂;
  • 膿液由稠厚轉為稀薄,為體質漸衰,瘡口將難以收斂;
  • 膿液形成而日久不泄,一旦潰破,膿質雖然稀薄,但顏色不晦暗,氣味不臭,為未敗之象;
  • 膿液稀似粉漿污水,或夾有腐敗絮狀物,色晦腥臭,為氣血衰竭,屬敗象。
膿液色澤
  • 黃白質稠,色澤鮮明,為氣血充足佳象;
  • 黃濁質稠,色澤不潔,為氣火有餘,屬順証;
  • 黃白質稀,色澤潔淨,氣血雖虛,未為敗象;
  • 膿色黑綠稀薄,為蓄毒日久,有筋骨損傷的可能;
  • 膿中夾有瘀血色紫成塊者,為血絡損傷。
膿液氣味
  • 膿液略帶腥味,質稠,多是順證;
  • 膿液腥穢惡臭,質薄,多是逆證。





更多熱門文章

主題

外科病辨別腫、痛、癢、膿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