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經針灸治療
針灸是針刺療法和艾灸療法的合稱。適用於很多病証,其使用方便,療效顯著。針與灸相輔相成,既可單獨又可合併使用。中醫針灸療法早在1500年前,就已經傳入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現今有130多個國家在應用,獲得(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承認與推廣,成為一門世界性的療法。
不同病因引起的閉經,針灸療效各異。一般對於因感受寒邪、氣滯血瘀、氣血不足、精神因素及環境變遷所致的閉經病証療效較好。而對於營養不良、腎病、子宮發育不良等閉經病証效果較差。所以治療前必須認真檢查,明確病因,採用相應的治療。
針灸刺激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神經內分泌的作用,促進卵泡發育成熟及排卵,從而使子宮內膜反應及月經周期恢復正常。另外,針灸可調節神經系統功能,能夠有效緩解因精神壓力緊張造成的身心功能紊亂,有利月經周期復原。
患者需要認識到針灸治療閉經療程較長,一定要有耐性堅持,積極配合醫師治療。治療期間,亦必須注意生活起居,勞逸結合,忌受涼和過食冷飲,並保持樂觀心態。
體針穴位療法
手法示範: 主穴選擇三陰交、太衝、腎俞、血海、中極(參考附圖) 。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分鐘。每日一次,10日為一個療程。分析:針中極穴以調理衝任二脈;針血海、太衝穴以疏肝解郁,行氣化滯;針三陰交穴以通調血脈;針腎俞穴以滋陰補腎。
醫師另根據辨証再選用配穴 :
- 肝腎不足(頭暈耳鳴,腰膝痠軟,潮熱心煩;舌淡紅,苔薄少,脈沈細) 配穴:肝俞
- 氣血虛弱(心悸怔忡,氣短懶言,神倦肢軟,胃納減少,大便稀爛;舌淡,脈細)配穴:天樞、足三里
- 氣滯血瘀(月經突然數月不行,兼胸脅脹滿,小腹脹痛、精神抑鬱,煩躁易怒;舌質黯或有瘀點,苔薄白,脈沈弦或沈澀) 配穴:期門
- 痰濕阻滯(形體肥胖,胸脘滿悶,白帶量多;苔膩,脈滑。)配穴:豐隆
電針
電針是針刺腧穴得氣後,連接電針器,利用脈衝電流加強刺激,來防治疾病的方法。其特點為刺激量大、安全、可代替手法運針、節省人力。電針器種類很多,但主要區別在於輸出波型和頻率的選擇。
閉經治療手法示範 : 取穴天樞、血海、歸來、三陰交、氣沖、地機(參考附圖)。選腹部與下肢穴組合成對,每次一對。接上電針儀,密波、中頻,通電1~15分鐘。
耳穴針刺
當人體內臟或某部位發生病變時,往往會在耳殼的相應區域出現各種反應,表現為變形、變色、脫屑、丘疹、壓痛點、皮膚阻低等。通過對這些耳穴的診察治療,可以防治疾病。
閉經選用耳穴
皮膚針
皮膚針又叫「梅花針」、「七星針」,是用5~7枚鋼針集束固定在針柄的一端而成。以叩刺方法垂直叩打在皮膚上,可以循經、穴位、局部三種手法。多用於神經系統、皮膚等疾患,如頭痛、脅痛、暈眩、失眠、近視、胃腸病、婦科病及多種皮膚病。
治療閉經手法示範 : 取穴於督脈、膀胱經之腰部。操作方式以輕度或中度刺激為主,隔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
針灸配合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又稱「水針」,是在穴位或相應部位進行藥物注射。根據辨証論治,選擇相應的穴位或阿是穴,每次2~4穴(處)作為注射部位。一般成人,中藥製劑每穴可注射1~2毫升,但頭面耳皮肉較薄,注射量不超過0.1至0.5毫升藥液。多用於咳嗽、哮喘、胃腹痛、神經痛、腰腿外傷、皮膚病等。
治療閉經手法示範 : 取足三里為主穴,任脈為輔。下肢宜針,腹部宜灸或用針上加灸,適宜於虛寒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