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理論與免疫

古代人痘接種法;將磨成細粉的痘苗,利用銀筒幫助吹入鼻腔。

翻閱中醫典籍,"免疫"一詞最早見於明朝《免疫類方》一書,當時的意思指免除疫病的危害,而"疫"是古人對傳染性疾病的稱謂。雖然在中醫學,免疫一詞出現較晚,其具體內容也與西醫有別,但有關免疫的概念 ,以及傳染病的發生等理論卻相當早,內容非常豐富。如漢代《素問‧刺法論》中,當黃帝詢問有關疫病發生傳染時,岐伯的對話為:"要使人不受傳染,必須做到正氣充實於體內,邪氣才不能侵犯。" 這裏的"正氣"可以認為是人體抗病機能的總括。之後,於16世紀的清朝中醫記載就有人痘接種法,為世界免疫預防的先驅。

誠然如此,中醫學所包含的免疫學概念與現代醫學不同,其理論具有獨特性。

整體觀念是中醫免疫的特點

中醫學強調整體觀念,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體內臟腑組織器官之間,以及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以一定方式彼此聯繫,共同維持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因此,整體的協調穩定是人體抵禦疾病,保障生命活動健康的根本。這種平衡一旦遭到破壞,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可以說,機體的每一組成部份,包括津液臟腑經絡等,都有其獨特抗禦病邪"功能,共同組成防禦系統,發揮護衛機體的作用。中醫學把這種整體的抗病和修復能力統稱為"正氣"。

正氣是中醫免疫的綜合體現

現代醫學認為,免疫是機體識別和清除異常份子,保持體內外平衡的生理反應。與此基本相同,中醫學也認為人體內蘊藏著一種抗禦疾病的能力--"正氣"。人之所以不受疾病的侵擾,是因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機體之所以發病,正是由於人體正氣虛弱而致,亦即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中醫的正氣是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亦即機體的免疫防禦功能。在一定意義上,真氣元氣衛氣等,都是人體防禦功能的代名詞,亦是中醫正氣的一部份。

免疫調節是中醫治療的優勢

中醫學認為,正氣充盛,邪氣不能侵犯,是人體健康的保證。從陰陽學說看,也即是要保持一種陰陽平衡狀態,一旦陰陽失調,就會導致疾病。從這個意義來說,中醫治療就是要調整陰陽失調。這種調節屬於整體調節,它往往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因此又附有某些免疫調節的特性。中醫藥的雙向調節(又或是免疫調節)作用主要表現在:

  • 對正常機體無明顯影響,而對免疫失調機體卻有顯著作用;
  • 亢者抑之,陷者舉之,強者折之,弱者濟之。即通過調治陰陽、氣血、臟腑等,來糾正機體過低或過亢的免疫狀態,使之重新恢復和維持免疫穩定;
  • 既可增強正常機體的免疫能力,又可祛除致病因素,同時發揮了扶正祛邪的相反相成作用。

中醫治療手段注重整體調節,往往具有雙向調節作用。
中醫治療手段注重整體調節,往往具有雙向調節作用。

更多熱門文章

主題

中醫學理論與免疫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