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刺補瀉手法

針刺補瀉手法,是針刺施術比較細緻的操作。歷代醫家長期實踐中看到,疾病在發展過程中,機體或組織器官普遍存有有餘(亢進)或不足(低下)現象,並把這一現象稱為「百病之生,皆有虛實」。針對病理上的虛和實,中醫提出「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的治療原則,並創造了各種手法來達到補瀉作用。針刺補瀉就是通過針刺腧穴,採用適當的手法激發經氣以補益 正氣,疏泄病邪,從而調節人體臟腑經絡功能,促使陰陽平衡而恢復健康。
  • 補法:泛指能鼓舞人體正氣,使低下的功能恢復旺盛的針法。
  • 瀉法:泛指能疏泄病邪,或使亢進的功能恢復正常的針法。
通過臨床實踐,古代針灸醫家創造和總結出不少的針刺補瀉手法。以下為常用的補瀉法介紹。
手法 補法 瀉法
提插 針下得氣後,先淺後深,重插輕提,幅度小、頻率慢、操作時間短 針下得氣後,先深後淺,輕插重提,幅度大、頻率快、操作時間長
撚轉 針下得氣後,撚轉角度小、用力輕、頻率慢、操作時間短 撚轉角度大、用力重、頻率快、操作時間長
疾徐 進針時徐徐刺入,少撚轉,快速退針至皮下 進針時快速刺入一定的深度,多撚轉,徐徐退至皮下
開闔 出針後立刻揉按針孔 出針時搖大針孔而且不立刻揉按
呼吸 患者呼氣時進針,吸氣時出針 吸氣時進針,呼氣時出針
** 平補平瀉:進針得氣後,均勻地提插、撚轉後,即可出針

當行針得氣並施以或補或瀉手法後,將針留置在穴內稱為「留針」。通過留針,可以加強針刺感應和延長刺激,還有候氣與調氣的作用。一般留針與否,以及時間長短,應視患者體質、病情、腧穴位置等而定。一般病症只要針下得氣並施以適當補瀉手法後,即可出針,或留置10~20分鐘。但對一些特殊病症,如慢性、頑固性、痙攣性疾病,可適當留針至一小時或以上,以便在期間間歇運針,增強療效。某些急腹症、破傷風、全身抽搐者,必要時可留針數小時。老人、兒童和昏厥、休克、虛脫患者,不宜留針過久。

催氣手法 催氣手法 當醫師感覺針下空虛無物,患者也沒有什麼感覺,那就是「不得氣」,醫師必須分析原因,重新調整腧穴的針刺部位、角度、方向和深度,結合留針或某些輔助手法來「侯氣」或「催氣」。將針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後,為了取得有效的針感,往往運用行針手法來調整,包括:
  • 提插法:使針上、下來回活動,提插時用力要均勻,動作輕巧。
  • 撚轉法:手指持住針柄,進行旋轉交替動作。
  • 循法:以手指順著經脈的循行路線,輕輕地按柔或叩打。此法有行氣、催氣之功。若針下過於沉緊時,亦可緩和之。
  • 刮柄法:用手指頻頻刮動針柄。
  • 彈柄法:以手指輕輕叩彈針柄。
  • 搖柄法:手持針柄進行搖動。
  • 震顫法:手持針柄,輕微快速地抖動。
以上手法既可單獨應用,也可配合運用,在臨床上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發揮應有的作用。

更多熱門文章

主題

中醫針刺補瀉手法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