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病理致病


傳統中醫認為人體受某種致病因素作用後,在發展過程中,會形成特殊病理產物。如前述的內生五邪,即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內熱)。除此之外,還常出現水濕痰飲和瘀血的情況。這些病理產物形成,達至一定量後,又能直接或間接作用於臟腑組織,引發新的病理改變,產生更多病証,故又屬致病因素之一。

水濕痰飲都是津液代謝障礙所形成的病理產物。一般認為濕聚為水,積水成飲,飲凝成痰。就形質而言,以較稠濁的稱為痰,清稀的稱為飲,更清者為水,而濕乃水液彌散浸漬於組織中的狀態。中醫所指的痰不僅是咳吐出來有形可見的痰液,還包括無形的、停滯在臟腑經絡等組織中的"無形之痰",臨床上必須通過証候表現來確定。

痰飲的形成,常由外感六淫,或飲食失節,或內傷七情等損害,使體內津液代謝障礙,即中醫稱的"氣化水液"功能失常,水液停滯所致。三焦與津液代謝關係密切;肺負責全身津液輸佈;脾負責運化水液,腎陽是水液代謝的能量;三焦是水液運行的道路。上述臟腑功能失常,均可積聚水濕繼而產生痰飲。

按此了解中醫水液代謝觀點

痰飲形成後,飲邪通常停積於胃腸、胸部及肌膚,而痰邪則多數跟隨氣
流,侵犯全身各處,形成多種病証,因此又有"百病多由痰作祟"之說。痰飲病証臨床表現不一,常見的有喘咳,眩暈,胸痹,癲癇,中風及結核等。


水濕痰飲的致病特點

  • 阻礙氣血:水濕痰飲容易停滯臟腑經絡,影響臟腑氣機以及氣在經脈的循行。例如痰飲停留於肺,使肺失宣肅,可出現胸悶、咳嗽、喘促等;水濕困於中焦脾胃,則可見脘腹脹滿,噁心嘔吐,大便溏泄等;痰飲若流注經絡,使氣血運行不暢,出現肢體麻目,屈伸不利,甚至半身不遂等;在局部結聚,則形成膿包潰瘍等。
  • 變化多端:水濕痰飲停留,產生許多病証,如飲逆於上而見暈眩;水注於下則見足腫,濕在肌表,可見身重;濕停中焦,影響脾胃運化;痰在於胃,則噁心嘔吐等。
  • 病勢纏綿:水濕痰飲具有重濁黏滯特性,因而表現病勢纏綿,進展緩慢。常見由水濕痰飲所致的,如咳喘、眩暈、胸痹、中風、癭瘤(甲狀腺病)、流注(深部肌肉膿包)、陰疽(發於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等,多反覆發作,纏綿難癒,治療困難。
  • 易擾神明:心主明,水濕痰飲內停,影響及,可出現神志失常的病証。例如痰濕上蒙清竅,可見頭昏頭重,精神不振;痰迷心竅可見胸悶,心悸,或痴呆,或癲証等;痰火擾心可見失眠、易怒、喜笑不休,甚至發狂等。
  • 多見舌苔滑膩:膩苔和滑苔是水濕痰飲致病特點之一。

瘀血指血脈運行不暢,或血行阻滯,或血液滲漏出脈絡未能消散等病理狀況,多由虛、氣滯、寒、血熱、創傷等導致。血瘀在中醫文獻中又有“凝血”、“著血”、“留血”、“惡血”、“乾血”、“蓄血”等名稱。

瘀血形成之後,主要使組織失去血液濡養,其臨床表現較複雜,患者表現特點包括刺痛,紫紺,腫塊,出血(血色暗紫有血塊),面色黧黑,皮膚粗糙,舌色暗紫,或有瘀點、瘀斑,脈搏細弱不順暢或無規律。

  • 疼痛:多表現為刺痛,痛處固定不移,拒按,疼痛夜甚。亦有表現絞痛者,如心絞痛、膽絞痛、腎絞痛等。氣滯血瘀者,則多為脹痛或悶痛。
  • 腫塊:腫塊固定不移,在體表見肌膚青紫腫脹,或紅腫;在裏腹部可觸到癥塊。
  • 出血:瘀血積存體內,可導致出血,血色多紫暗,或伴有血塊。
  • 發熱:多見夜間較甚,伴口渴,慾漱水不慾飲。若瘀阻腠理,則見惡寒發熱。
  • 望診:唇甲青紫,舌質紫暗,或瘀點瘀斑,或舌下靜脈曲張;久瘀可見面色黧黑或肌膚甲錯,或皮膚出現紅絲縷(蜘蛛痣),甚至腹壁青筋暴露。
  • 脈診:細澀、沉弦或結代。
  • 瘀傷不去,新血不生,長期血瘀多伴血虛症。

 

更多熱門文章

主題

特殊病理致病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