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十年間,中藥治療逐漸普及,人們廣泛利用此類療法來防治疾病。很多人誤認為草藥來自天然,其藥性溫和,必定安全無毒。使用不當往往產生不良反應,或有機會與其他治療藥物產生相互作用。目前對草本藥物的使用仍然缺乏深入認識,傳統中草藥的毒性及安全性問題,現已成為珠江三角洲甚至遠至世界之中醫藥發展的其中一個熱門討論。
傳統中醫學對藥物毒性的理解
事實上,天然的物質不一定是安全無毒的。在使用草藥前必先清楚瞭解安全使用要點。古代中醫認為,人體患病是由於機體陰陽偏勝偏衰,而利用藥物的偏性可以糾正這種失衡狀態,使之歸於平和。其中藥性愈是峻烈愈不能過用,以免損傷正氣。根據草藥的安全性及毒性,傳統上分為大毒、小毒、無毒三類。有大毒的中藥較易出現休克、噁心、口唇四肢麻痺等嚴重副作用,如生巴豆及生附子等;有小毒的中藥,如果用量過大則會出現輕微呼吸困難、心率不正常、頭暈等副作用,比如北杏及白果;而無毒的中藥則藥性比較平和,較少出現副作用。為了減輕毒性和增強藥效,中醫有一套完整的用藥理論和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例如藥物炮製加工,方劑配伍(君臣佐使),湯劑煎服方法等等。總括而言,通過辨証用藥,正確用藥,中藥的毒副作用很少出現。
現代西藥與草本藥物之別
現代西藥主要透過單一標靶誘發體內特定的代謝反應來產生藥效,藥物同時產生不同程度的副作用。相反,中草藥以多標靶方式對身體產生多方面的生理反應。這些生理反應相互作用,使身體出現的副作用比較溫和。 西藥研究以闡明疾病機理為始點,然後對相關的標靶及化合物進行辨別、確認及標準化。即是說,在研發藥物時,科學家以瞭解人體及其疾病的機理為基礎,透過實驗來篩選大量化學分子,以找出對某一疾病最具效用及較少毒性的分子。
傳統中藥治療具有整體調節作用,主要透過對身體機能狀態評估,配合各種植物配伍,來發揮綜合治療目的。大多數草藥本身含有複雜的成分,例如萜類、生物鹼、多糖及其他化學物質等。這些複雜成分能緩衝、協同和改變草藥內各主要成分,使之產生更理想的效用。因此,植物提取物並不可取代整棵植物的效用,而單一化合物之研究結果很容易與整棵植物產生混亂,造成錯誤的科學數據。中藥麻黃的應用就是一個例子。
|
麻黃是傳統中醫常用藥,多用於支氣管哮喘、咳嗽、感冒、浮腫等治療。由於有臨床數據顯示長期服用麻黃有助癡肥人士減重。1,2 因而經常加入補充劑中,作減肥用品廣泛銷售。另外,麻黃鹼是麻黃的其中一種主要成分,麻黃的質量可視乎它本身麻黃鹼的含量來評定。可是,麻黃鹼的含量卻取決於植物的品種、植物的部位、地理環境、收割時間等等,很難有統一的標準。3 除麻黃鹼外,麻黃所含的其他成分亦有助緩衝、協同和改變該藥的藥效和毒性。因此,麻黃的毒性評估並不能以麻黃鹼的含量作唯一參考標準。4
草本藥物的安全評估
大部分草藥的毒性測試均顯示,草藥中毒成因主要與肝中毒有關。其他刊登於醫學雜誌上的中毒報告包括腎臟毒性、神經毒性、血液毒性、心血管毒性以及一些導致基因突變及致癌等。基於草藥安全的重要性,大量嶄新的生物科技已運用於中草藥安全測試上。
•利用體外細胞株進行毒性評估
利用常用的實驗技術,配合不同細胞株模型,作為辨識草藥毒性及效用的方法。這些技術須提取植物中主要成分,以不同濃度在細胞株中培養。在特定的時間下,草藥的細胞毒性可透過顯微鏡細胞型態分析、細胞活性測試及乳酸脫氫酶活性測試等方法進行分析。5 這些測試方法的優點是可同時進行多項對照比較,成為被公認的藥物安全性及毒性評估方法。可是,往往只能用於單一的提取成分,很難全面地分析草藥的藥理及毒性。 •利用動物進行毒性評估 人體是一有機整體,各個細胞及組織並非獨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因此,草藥及單一主要成分提取物在體內生理環境的運作機理必須透過動態體內實驗來測試。根據中醫理論,以辨証論治來選擇動物實驗模型,可以獲得更確切的結果,不過會令評估方法變得更複雜。
草藥安全性評估的挑戰
有關草藥的命名法、品質控制和草藥的認證都是中草藥科研所關注的問題。雖然美國食物及藥物管制局對中草藥實驗及臨床研究質素的要求,相對地較西藥註冊所要求的低,但提高品質控制,加強經驗、教育及草藥資訊的交流,會令消費者、醫生及科研人員對中草藥更有信心。 運用西方醫學研究方法於草藥毒性研究是科學界具爭議的課題。科研人員利用草藥中單一提取物來進行臨床前毒性研究,這往往不能代表全株植物,因為植物的毒性是受植物裏各種物質的相互作用所影響。再者,天氣因素、植物的成熟程度及土壤質素,非常影響草藥的藥理特性,造成當中的化合成分有很大變化,甚至不能估計。
參考論文
1. |
Astrup, A., Toubro, S., et al. Pharmacology of thermogenic drugs. Am. J. Clin. Nutr. 55, 246S-248S (1992). 摘要 |
2. |
Dulloo, A.G., Stock, M.J. Ephedrine as a thermogenic drug. Int. J. Obes. 17 (Suppl. 1), S1-S2 (1993). |
3. |
Lee, M.K., Hsieh, D.P.H., et al. Cytotoxicity assessment of Ma-huang (Ephedra)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of preparation. Toxicological Sci. 56, 424-430 (2000). 摘要 |
4. |
FD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Dietary supplements containing ephedrine alkaloids; proposed rule. Federal Register 62, 30678-30724. (1997) |
5. |
Saad, B., Said O., et al. Safety of traditional Arab herbal medicine. eCAM 3, 433-439 (2006). 摘要 |
撰文 Stan Man, Integrated Chinese Medicine Holdings Lt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