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腎陰腎陽的概念

陰陽象徵 陰陽象徵 陰陽學說是中國古老的哲學概念,陰陽意指萬物中始終相互對立、相互滋生的兩個基本方面。是古代人民用以認識和解釋自然世界中各種現象的說理工具。這個學說被廣泛應用于中醫學各個領域,成為中醫學的重要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藉以闡明生命的起源和本質,人體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疾病的診斷、治療,以及預防的根本規律。 中醫學認為,人體臟腑皆有陰陽兩方面,正常生理活動是物質(屬陰)與功能(屬陽)保持對立、統一協調關係的結果。生理功能是以物質為基礎的,沒有物質(包括津液等),就無從產生功能;而物質代謝又必須依賴功能活動才能完成。故二者是相輔相承的。中醫認為是人體最重要的部分,是陰陽的根本,生命的泉源,被稱為"先天之本"。腎內藏有元陰、元陽(即腎陰、腎陽) ,是人體物質與功能的貯藏基地,又是推動生理活動場所。 腎陰,(又稱元陰、真水、真陰),即腎的物質與結構方面,為人體陰液的根源,對人體各臟腑組織起滋養、濡潤作用。 中醫腎形象 中醫腎形象 腎陽,(又稱元陽、真火、真陽),即腎的功能與熱力方面,為人體陽氣的根本,對人體各臟腑組織的功能起推動、溫煦作用。 總括來說,腎陰與腎陽代表身體營養物質與生理功能之總和;物質(陰) 一方面為生理功能(陽) 供應能量,另一方面,功能(陽)又促進物質(陰)在體內貯備。具體反映了腎陰與腎陽之間的相互依存,相互為用,相互制約關係。這種動態平衡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如《內經》所云﹕"陰平陽袐,精神乃治"也即此意。 當陰陽失衡時 在病理狀態下,如腎陰不足或腎陽虧虛,腎陰與腎陽動態失衡,人體就會表現各種各樣的疾病。 腰酸是腎虛的常見表現 腰酸是腎虛的常見表現

腎陰虛的主要症狀有﹕腰膝部酸軟、頭暈或耳鳴、聽力下降、口乾咽燥、煩熱、手足掌心發熱、盜汗(晚上睡覺出汗)、大便乾結、男子遺精;脈搏細弱無力或脈搏細弱快速;舌體紅,舌苔少。腎陰虛証,往往有陰虛火旺症狀。

腎陽虛的主要症狀有﹕腰膝部酸軟或疼痛寒冷、畏寒、四肢冰冷、精神萎靡、小便不順暢或失禁、遺尿、男子性功能下降,更可有陽萎,女子不能懷孕,有時還出現水腫。脈搏細弱或要重按才能觸到細弱的脈搏。舌體胖大,有白色舌苔。腎陽虛証,往往有陽虛而寒的症狀。 上述症狀常有輕重之分,臨床用藥必須靈活掌握恰度為宜。除此之外,因腎陰與腎陽之間往往相互影響,在疾病發展過程中,若腎陰虧損長期不得改善,常可影響到腎陽,而導致陰陽兩虛,亦即"陰損及陽";相反若是腎陽虛損長期不得改善,也可變化為陰陽兩虛,這情況又稱為"陽損及陰"。 所以在治療中,多數採用補陰配陽或補陽配陰,或陰陽併補,以促使內在陰陽的平衡。至於陰陽併補時,以補陰為主,還是補陽為主,則要視乎程度來厘定辨証施治的側重點。明代張景岳(1563-1640)也主張在補腎陰時,不可過猛致使陽氣受傷;相反補益腎陽時,也不可過度而損耗了陰氣。治陰虛時應注意維護陽氣,治陽虛要注意維護陰氣。他的這些主張直到現在仍為人們遵循,所處方的腎臟補益方劑仍然普及應用。

關於腎氣虛與腎陽虛的關係

中醫理解腎氣虛與腎陽虛為程度不同的病理階段 中醫理解腎氣虛與腎陽虛為程度不同的病理階段

腎陽虛與腎虛的臨床表現很接近,但也有區別;腎陽虛的症狀,趨於陽虛而寒之規律,往往出現明顯寒症,如腰部冷痛、畏寒、四肢冰冷等表現。腎氣虛則沒有這些寒象,不過腎氣不足亦是臨床辨証常有的症候,氣虛使腎臟未能固攝,或者其封藏功能不足時,就會表現有腰酸乏力,小便頻頻、清長,大小便失禁,遺尿,男子泄精,女子流產等稱為腎氣不固的症候。

實際上腎氣虛與腎陽虛是程度不同而已,腎氣虛若沒有得到改善,可以發展為腎陽虛;反過來腎陽虛經有效的治療,可以轉化為腎氣虛,繼而漸漸痊癒。

關於腎氣與腎精的關係

精與氣歸屬不同類 精與氣歸屬不同類

精氣與腎陰屬同類;中醫將人體內之精、津液統稱為陰精,是整個人體功能的物質基礎,包括腎臟。腎陰虛的症狀,趨於陰虛則熱之規律,往往會出現陰虛火旺症狀,如口乾咽燥、煩熱、手足掌心發熱等,但腎精不足則沒有火旺症候。另一方面,古人稱氣屬陽,統稱陽氣。因此腎氣與腎陽屬同類,又指腎臟生理功能的具體表現。

簡單地說,腎陰與腎陽;腎精與腎氣,均是物質與功能的關係,皆相輔相承,密切相聯繫的。

總結

中醫診斷疾病,首先要分清陰陽 中醫診斷疾病,首先要分清陰陽

上述是對腎陽虛與腎氣虛之間;腎氣與腎精之間的一些關係闡明;而對"腎氣"而言,均是從狹義的角度說明之。古代中醫對"腎氣"有更廣義的理解,通常包涵腎陰腎陽。舉例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所述的"腎氣"內容,是指決定人體生長、發育、生殖與衰老的所有功能,因此又包涵了腎陰與腎陽範疇在內。

臨床上牽涉腎陰虛、腎陽虛的疾病很多,五臟六腑皆可影響,臨床辨証均從陰陽開始,繼而探討所及臟腑來進行辨証論治,每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慢性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或老年人腎虛疾病中,經常出現的中醫証候有腎氣虛、腎陽虛、腎陽虛、腎陰虛、腎陰虛、腎陰虛等。只要悉心辨証,定能提高療效。  
作者: 鄒燕勤教授 中國國家藥物管理局 中醫腎病醫療中心 編輯: Angela Collingwood MSN, Integrated Chinese Medicine Holdings Ltd. Jennifer Eagleton, BA & MA (Asian Studies), Integrated Chinese Medicine Holdings Ltd. Rose Tse, Integrated Chinese Medicine Holdings Ltd.

更多熱門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中醫病因簡介

主題

有關腎陰腎陽的概念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