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系統的絡脈

經絡系統中,除了以十二經脈構成的主幹外,還有各種分支絡脈,更豐富地連接與溝通身體各部。絡脈從經脈分出,有大中小之分。如別絡是較大的和主要的絡脈;浮絡循於人體淺表部位;孫絡是更細小的絡脈。

十五絡脈

十二經脈、任督二脈各自分出一支絡,再加上軀幹側的脾經之大絡,合稱為「十五絡」。十二經脈都在四肢肘膝部以下分出絡脈,之後均走向相應的表裏經,負責溝通表裏兩經,補充經脈循行不足。而軀體上之三絡,則負責滲灌氣血。其中任脈別絡溝通腹部經氣;督脈別絡溝通背部經氣;脾之大絡加強側胸部經氣。絡脈分布較淺,各有一絡穴,並有所主病症。

 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從十二正經分出的別行部分,是經脈深入體腔,分布於胸腹或頭部的分支。一般多從四肢肘膝以上的正經分出,其間有「離、入、出、合」分布特點。從肘膝附近的正經分出稱「離」;進入胸腹腔稱「入」;於頭面出來稱「出」;陽經經別合於本經的經脈,陰經經別合於其表裏的陽經經脈稱「合」。這些溝通關係,加強了經脈與臟腑的聯繫,使人體各部更趨周密,擴大了經穴的主治範疇。例如陰經不行於頭部(肝經除外),但其經別在頭項部合於相表裏的陽經,因而加強了陰經在頭面部的聯繫,於是手足三陰經的腧穴都能治頭面、五官疾病。例如頭痛可取肺經上的太淵(Lu 9)、列缺(Lu 7);牙痛和喉病可取腎經的太溪(Ki 3)、照海(Ki 6)等。

 十二經筋

十二經筋是十二經脈之氣結聚於筋肉關節的體系,其主要作用是約束骨骼,利於關節伸屈,保持人體正常運動功能。屬十二經脈外周部分,其循行從四肢末端向頭身走,行於體表不入內臟,結聚於關節骨骼部。中醫的經筋是由筋肉組成,主要對關節伸屈和肢體運動起作用,因此其症候主要表現在運動方面,如局部或全身肌肉緊張、抽搐、弛緩、痿縮等;以及經筋聯繫到的一些器官,如耳痛、耳鳴、視力不良等。

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經脈在體表一定皮膚部位的反應區。全身的皮膚也就劃分為十二部分,稱十二皮部。皮部,是絡脈之氣散佈之所在,由於它居於人體最外層,又是機體的衛外屏障。觀察皮膚表面的變化是中醫望診的一項重要內容。在針灸臨床治療上,敷貼、艾灸、熱熨等,都是通過皮膚的一定部位起作用,常用於某些內臟疾患,如氣管炎、哮喘、膽囊炎等。 六經皮部分布 六經皮部分布

更多熱門文章

主題

經絡系統的絡脈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