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氣


西醫強調人體的物質結構,將人體分割成各種有機和無機物的組合,如蛋白質、細胞、組織等等,並以此作為人體生理基礎。然而中醫有些不同,不太注重以細胞為基礎、可分割的身體構成,中醫將身體視作一個整體,藉由不同的組成部分共同作用以支持生命活動。在生命系統內,有些組成有較多的能量性,有些則有較多的物質性,各組成之間的相互作用,才是對生命最重要的。

氣流人體是由氣、血及津液這些精微物質所組成,而這些物質又與身體各部相互作用,以維持正常的生命活動,所以又是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物質。

中醫理論中的氣是甚麼?

古代哲學元氣論,認為氣是構成萬物的本原,是極為精微、極具流動性的物質。氣的運行不息,促使宇宙萬物處於不停的運動變化之中,所謂「氣化」結果。天地萬物之間既是相互對立的實體,又是相互聯繫、相互感應的整體,其中是氣作為感應中介,來進行各種形式的活動。

「氣」在中醫文獻中廣泛使用,其概念、含意很多,難以一言而終。有指致病因素的如「邪氣」;有指藥物屬性的如「四氣」;有指病理產物的如「水氣」;有指病理狀態的如「風氣」內動;有指飲食營養的,如「水谷精氣」;有指遺傳物質的,如「先天精氣」,大多與物質、因素、屬性、狀態等有關。中醫學所論之氣,其概念及本質,最好通過了解其功能與特質來予以定義。

氣的生成

人體之氣主要有三個來源,包括父母的先天精氣,飲食物中的水谷精氣,以及存在於自然界的清氣。

先天精氣,即父母的生殖之,藏於腎,乃人體生長、發育、繁殖的基礎。水谷精氣,即水谷精微或稱谷氣,是人體攝取飲食後,經脾胃的運化,將食物中的營養成分化生為可被人體利用的精微物質,輸佈全身,成為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營養,以及化生氣血的主要物質來源。自然界之清氣,依靠肺的呼吸功能吸入。

人體之氣雖有三個來源,但必須通過腎、脾胃和肺等臟腑生理功能的綜合作用,將三者結合才能所用。如果這些臟腑功能正常,並互相協調,使人體之氣充沛,氣的功能就得以充分發揮。反之,當某一環節失常或失調,則影響氣之生成或發揮。

在氣的生成過程中,中醫尤其重視脾胃運化功能,因脾胃所運化的水谷精微不只維持生命活動,也不斷培育和補充腎之先天精氣,使之不至於耗竭,充分發揮功能。而且,即使培補先天之精或補益肺氣的方藥,最終還是要經過脾胃的受納、運化才能發揮其療效。因此中醫認為健康的生活模式,特別是良好飲食習慣很重要。只有透過健康飲食,確保脾胃受納、運化有常,才可源源不絕地供應精微物質,以生化人體之氣。

氣的功能

氣對於人體具有多方面作用,臟腑經絡、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等生理活動,均可視作氣的生理效應。


1. 推動作用
氣是一種活力很強、不斷運動的精微物質。就如風推動帆船及轉動風車一樣,體內之氣是身體重要能量。人體的生長發育,臟腑經絡功能,血液生成及循環,以及津液的輸佈和代謝等,都依賴氣的推動與激發,方能維持正常。如元氣的推動與激發,使臟腑不斷地化生新的氣血津液,以供人體之消耗和生長發育之需。又如宗氣,貫心脈而行氣血,故有「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之說。若出現氣虛,氣的推動減弱,生長發育會因此變得遲緩,而臟腑經絡的功能會減弱,血的生成亦會不足,造成一連串的健康問題。有形屬陰而靜的液態物質,全賴無形屬陽而動之氣的推動而流行輸佈,臨床上治療某些血行遲緩或水液內停之証,常酌配補氣、行氣藥,就是這個道理。

2. 溫煦作用
自然界中,氣態比液態蘊含較高能量,中醫所說的動則生陽,從陽則熱。體內之氣有像熱能般的溫煦作用。作為身體熱力之源,氣為身體提供溫暖,維持了體溫。若有氣虛所致的溫煦不足,產熱過少,便會引起畏寒喜暖,四肢不溫,臟腑功能低下,血和津液運行遲緩等,故有「氣不足便是寒」之說。另外,氣因某種原因而過盛,亦會生熱或郁結化熱。例如衛氣郁滯表現發燒;肝氣郁結化火,便有肝火;胃氣郁滯化火,便有胃火,這些都是「氣有餘便是火」之說。

3. 防御作用
中醫認為生病的其中之一個因素是外邪侵襲,外邪是指引致疾病的環境因素,分別為風、暑、濕、燥、寒、火。雖然體內的氣、血、津液、臟腑、經絡等多方面地綜合發揮,才能保護身體免受外邪侵害,但氣的作用尤為重要。其中肺衛之氣是抗御外邪的主要,衛氣的作用也不局限於衛護肌表,也是多方面的(參考下面)。臨床上,容易傷風感冒、感染發燒者,多與氣虛,尤其肺衛氣虛有關。氣的防御功能可理解為現代免疫功能一部分。

4. 固攝作用
固攝有統攝、控制及固定的意思。氣的固攝作用,主要針對身體液態物質控制,以防止其無故流失;以及固定臟腑,讓身體組織維持在正常及應有的位置。具體表現為固攝血液,防止出血;固攝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腸液等,控制其分泌量及排泄量;固定臟腑器官的位置及防止下移。若氣虛,氣的固攝功能減弱,可引致健康問題,如出血傾向(無力攝血)、多尿(腎氣虛)、流涎、腹瀉(脾氣虛)、多汗(衛氣虛)、滑精、早泄(腎不攝精)、腎下垂或胃下垂(氣虛下陷)等。臨床上應用補氣攝血、固表斂汗、補腎縮泉、益腎固精、補脾止瀉、補脾制涎等治法,就是根據此理論。

氣的推動與固攝作用是相反相成的。氣一方面推動血液循環和津液輸佈,另一方面,氣統攝血液停留在脈道中和調節津液分泌排泄量,一動一靜,才能促進體內液態物質的正常運行和輸佈代謝。

5. 氣化作用
氣化是指在氣的作用下,體內所發生的各種變化。透過氣化作用,氣將身體的物質相互轉化。例如氣、血、津液、精等之間的相互轉化;食物經過氣化作用後,生化為水谷精微,然後再轉化為氣及血;同樣地食物殘渣經過氣化作用後,亦會化為尿液及糞便,排出體外。整體地說,體內一切能量代謝和物質代謝,都屬於人體的氣化功能。

6. 營養作用
氣本身作為精微物質之一,包括自然界清氣、水谷消化吸收後的精氣等。這些精氣為組織器官所利用,以獲得生理活動所需之營養和能量,是氣之營養作用表現。諸如心臟博動強弱、肌力大小等,無不反映氣之虛實。

綜上所述,人體之氣具有推動、溫煦、防御、固攝、營養和氣化多方面的作用。這些作用是不可分割的,既相互促進,又相互協調配合,共同維繫生命過程。

氣的運動

氣的運動在中醫稱為「氣機」,雖然氣有複雜多樣的運動,但概括地說,歸納為升、降、出、入四種基本形式。這些氣機非常重要,人體是一個不斷有著升降出入的有機體,是生命活動的具體表現。一旦它們停止,生命亦會終止。

臟腑、經絡等組織,是氣的升降出入場所。從局部來看,各個臟腑功能,並不都具備升降出入運動,而是有所側重,各有特點。例如,脾胃負責消化飲食,脾主升清(水谷精氣之吸收),以升為健,胃主降濁(食物糟粕的排泄),以降為和;肺主呼吸,宣發肅降,呼氣是出,吸氣為入,宣發是升,肅降是降。從整體來看,升降出入運動之間,存在相互依賴、互相制約的關係。

各種氣機形式必須和諧統一,升與降運動相協調,而出與入運動亦相平衡,這種協調平衡,稱作「氣機調暢」,對促進組織、臟腑及經絡的生理活動非常重要。若體內氣機失調,身體會出現種種健康問題。例如因某原因,使氣的升降出入運動受阻,稱作「氣機不暢」;某局部發生阻滯不通時,稱作「氣滯」;氣上升太過或下降不及時,稱作「氣逆」;氣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過時,稱作「氣陷」;氣不能內守而外逸時,稱作「氣脫」;氣不能外達而結聚時,稱為「氣結」。具體表現有,肺氣下降運動受阻,會出現咳嗽,中醫稱這情況為「肺氣不降」;胃氣上逆會引致噁心、嘔吐等。

氣的種類

中醫的氣是一個總稱。由於作用不同或者分佈不同,而有不同稱呼。按體內之氣的功能、特性及運動,中醫有元氣、宗氣、中氣、營氣及衛氣之分。


1.元氣
元氣又稱為「原氣」、「真氣」。元氣由腎之精氣化生,之後又依賴脾胃化生的後天之精不斷充養,元氣發於腎間(命門),並通過三焦循行全身,內至臟腑,外達肌膚腠理(體表)。元氣是所有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除了推動生長和發育,它更溫煦和激發各個組織、臟腑及經絡的功能。

元氣又指下焦之氣,也可以說就是腎氣。一般體格壯實,抵抗力好,耐受力強者,就形容為元氣充足;身體受了重大損害,而表現不支,就形容為傷了元氣。中醫認為元氣是身體最基本、最重要之氣,因為元氣即腎氣,腎是人體先天之根本,腎藏精,陰為陽之基,一切的氣都要生於精的緣故。

2.宗氣
宗氣又稱「大氣」、「動氣」,是積聚於胸中的氣。宗氣積聚之處稱為「膻中」,因其為全身之氣最為集中的地方,故又名「氣海」。宗氣是由肺從自然界吸入之清氣和脾胃從飲食物中化生的水谷精氣結合而成。宗氣功能有二,一是宗氣走息道以司呼吸,它運行於呼吸道之間,促進肺的呼吸,並控制語言及聲音的強弱;二是宗氣貫心脈以行氣血,它控制心臟搏動強弱及節律,調節血氣運行,並影響肢體的寒溫和活動能力。此外視聽感應能力亦與宗氣盛衰有關。

宗氣居留在上焦(橫膈膜以上),乃後天生命活動宗始之氣。

3.中氣
中氣即中焦之氣,因脾胃居於中焦,故一般將睥胃之氣稱作「中氣」。中氣由散佈於中焦之元氣與脾胃運化的水谷精氣相結合而成。中氣佈散於脾胃腸道之間,並升上達下,斡旋不息。中氣主要負責氣機升降,鼓動脾胃運納,恆定內臟位置。中氣充沛,肝脾之氣健升,肺胃之氣順降,升降有序,諸臟皆安。若中氣不足,則脾胃衰弱,納運失健。若中氣虛弱而下陷,可致脘腹墮脹,久泄脫肛,內臟下垂等。

4.營氣
營氣指具有營養作用之氣。營養物質是通過血液的運行而到達全身,所以中醫書中把血叫作「營」,或者「營血」。營氣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它從中焦開始,經肺進入經脈,周流全身。營氣屬陰,故又稱「營陰」,主要功能為化生血液,和為全身的生理活動提供養份。

5.衛氣
衛氣護衛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由於有衛氣的關係,身體能夠保護自己,適應自然界中複雜多樣的變化,即使不幸被外邪侵入體內,亦有衛氣發揮作用,迅速與入侵病邪戰鬥。衛氣可被理解為身體免疫系統的一部分,保衛身體免受疾病的侵襲。與營氣比較,衛氣屬陽,並有較多功能性特質,故又稱「衛陽」。衛氣還負責溫養臟腑、肌肉及皮毛等,又調控腠理開合與汗液排泄,以維持體溫的相對恆定。

衛氣與營氣同源,都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所生成,但它們循行的區域卻不同,衛氣行於脈外,營氣行於脈中。衛氣的活動力特別強,流動迅速,所以不受脈管約束,可散佈於橫膈膜及胸腹腔內,又循行於身體外周的肌膚之間。

營氣(陰)及衛氣(陽)運行必須協調,才能確保身體正常地發汗,調節體溫以及免疫功能。若因感受外邪等,致營衛不和,就會出現惡寒,發燒,出汗不解等。

體內氣的生成過程
 中醫看體內氣的生成流程

 

更多熱門文章

主題

中醫的氣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