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 (1912年∼ )

近代中國

關於近代中國


近代中國地圖
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狀況異常複雜,傳統中醫藥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繼續發展。早在19世紀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興建大量醫院、學校及藥房,使西醫學急速發展起來。此外,政府的醫療政策亦主導了中國的醫學發展。例如1920∼1940年國民政府期間,政府採取排斥、抵制中醫的措施,認為提升西醫地位等同將國家現代化。西方醫學傳入後,一些醫家試圖將中西醫學加以匯通,從理論到臨床,從藥物到處方都提出了獨特見解,形成中西醫學匯通的思潮和學派。這對後來的中國醫療發展有深遠影響,造就中西醫並存的局面。


中華民國國旗 中華民國是繼清朝後的一個時期。1912年孫中山在南京宣佈建立中華民國,就任臨時大總統,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帝制。由於當時帝國列強侵略和爭奪,北洋軍閥之間連年混戰,使中國陷入極端混亂的局面。1927年,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建立南京國民政府。通過南京政府整合及鎮壓,最後基本實現了全國統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旗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逐漸成為強大的反對政治力量。而同時期世界大戰爆發,日本於1931年發動對華戰爭,不斷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於是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抗敵,直到1945年日本宣佈投降。對外戰爭結束後,國共兩黨分歧日益明顯,並演變為全面內戰。最後以中國共產黨為首的政治力量推翻了國民黨政權,毛澤東帶領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南京國民政府名存實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成立,同時 國民黨政府搬遷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誌繼封建社會後,中華民族的完全統一。新中國致力社會改革及現代化。雖然某些政治活動如「文化大革命」,造成一些挫折和損失。但社會經濟穩定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大為提高。

傳統文化受到摧殘

中國封建帝制的結束,標誌中醫藥發展的高峰期過去。當其時百姓不但受到餓荒折磨,全國各地還有數10萬人死於傳染病,包括霍亂鼠疫天花黑熱病白喉猩紅熱瘧疾結核病血吸蟲病等非常猖獗,社會醫藥衛生狀況極待提高,新文化運動及政治社會改革活動是當時的潮流。文人學者高喊民主與科學,百姓希望國家再次強盛,以對抗西方資本主義。不幸地中醫學被貶為"不科學思想",是推動國家現代化的障礙,因此政府採取種種抵制措施。

名著《三毛流浪記》,反映當時衛生情況
抵制中醫運動聲勢浩大,國民政府衛生官員汪大夑及余岩等更提出議案要取締中醫學。1929年國民政府通過余岩等人提出的"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同時進一步建議實行新的醫療制度。議案內批評中醫理論為賃空結撰,中醫療法如針灸等是迷信活動。提案通過後,立刻引起全國中醫界的極大憤怒和強烈反對。132位中醫團體代表集結在上海,組成全國醫藥團體聯合會,向政府請願要求取消決議。

當時政府消滅中醫學的具體方法包括,嚴格限制中醫執業、禁止所有醫藥廣告刊登,以及不准興辦中醫學校及醫院等。在此非常時期,熱心支持者仍繼續開辦學校和出版刊物,為捍衛及保存中醫藥知識起了積極作用。最後種種抵制措施雖未達目的,中醫藥仍然受到普遍支持,特別是鄉鎮居民,但中醫事業已遭受嚴重摧殘,失去其主導醫療地位,而並非是大眾唯一的醫藥選擇了。  1955年代的中醫藥宣傳招貼

之後在1942年,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主張反迷信及反巫神,他曾經寫過 "老醫生、馬戲團表演者、蛇油推銷員及街上小販都是同類的。" 他這種信念對25年後的中醫藥造成真正的損害,深遠地影響中醫的執業、教育及理論陳述形式。


中西醫匯通及科學化思潮

西醫學在中國的突出發展,為中醫帶來巨大衝擊,然而很多中醫學者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傳統文化。他們建議併除中醫的缺點,同時吸收西醫學的優點。醫家紛紛提出一些匯通中西醫見解,并且不繼為後人承接,逐漸形成了中西匯通思潮及學派,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當中的表表者有唐宗海、朱沛文、張錫純惲鐵樵楊則民等。

在消滅中醫措施的壓力下,仍有一批熱愛中醫事業的有識之士,為了保存和發展中國醫藥學,奮力創辦中醫院校、出版中醫藥雜誌組織中醫學會。例如丁甘仁及謝利恆等創辦上海中醫專門學校(1917),包識生等創辦神洲醫藥專門學校(1918)。他們一邊忙於診症及教學,一邊專注於編寫教材,成功培養了一批中醫藥人才,成為後期繼承及發揚中醫學的骨干力量。

中醫藥發展的新階段

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在毛澤東帶領的國共內戰時期,由於軍隊沒有足夠的醫療支援,而必須再次依賴傳統醫藥。雖然當時非常排斥使用中醫藥,但毛澤東對中藥療效印象深刻,因此新中國成立之後,積極鼓勵復興這種傳統文化。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指導醫療人員學習及匯通中醫,發表"團結中西醫以創造新的醫療系統"為政策指引。同時投入大量資源興建學校、醫院及研究中心,將中醫藥的執業轉化為現代模式。大量的科學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例如在骨折時,先以X光診斷,之後用特殊中醫小夾板局部外固定復位;在針刺麻醉下進行腦腫瘤或剖腹生產手術;利用傳統武術太極拳增強免疫功能,預防慢性病等等,都是突出的中西結合模式。

文化大革命

赤腳醫生 形象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醫療、教育再次受到巨大摧殘,學校被迫關閉。著名的赤腳醫生,接受過初級醫學培訓後,被委派去偏遠農村工作。這些醫務人員走遍鄉間,逐戶替農民治病,而平時亦要兼顧務農工作。當時所有的醫療設備都非常缺乏,他們時常利用民間驗方治病。

中藥向科學研究方面發展

各種中成藥劑型 1920年代,很多留學生從歐洲、美國及日本學成回歸,影響了中藥研究工作。不論研究藥性或藥效的方法都大有改進,利用現代技術,如化學分析、提取有效成分等,都加強了對中草藥成分和功效的認識。 1930至1940年間,中央研究院、北京研究院及中央衛生實驗室等,開始專注於中藥療效的研究,重點藥材包括川芎、黨參、地黃、半夏、車前、常山等。舉例常山,一種灌木的根部,是中醫用於治療瘧疾的藥物;不論化學、臨床、藥理學或寄生蟲學方面的研究都証明這個中藥絕對可以治療瘧疾。由於有關研究受到廣泛重視,促進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工作。亦因而推動大量類似的中西醫學書籍刊行。陳存仁於1930年編著的《中國藥學大辭典》是其一重要文獻。 除此之外,藥物鑒別和炮製法亦積累了寶貴經驗,隨同製藥科技的提升,逐步形成不同類型的中成藥或藥物劑型。從50年代開始,政府有計劃、有組織地加強中藥的生產與供應,成立國家中藥材總公司。鼓勵各地查清本地中草藥資源,計劃種植及採集中草藥。此外,又對很多名貴中藥進行人工試種試養,都取得良好成績。

今天的中醫治療

現代中醫臨床授課 今天,中國仍然普遍接受中醫治療,大多數醫院充分結合應用兩方面的技術。主要的醫學院亦提供雙方面的醫學教育,學生可選中醫或西醫為主修。然而醫生們通常同時接受中西醫療培訓,只傾向側重那一方面而已。隨同中醫藥繼續科學研究,很多新、舊醫療問題已得到解決。今天中國存在三合一醫療體系,即是中、西治療及綜合療法的應用。日常使用的中醫療法如針灸、推拿、湯劑及草藥等,都輔加了西方理論或設備的應用,這種混合醫療加強了各方面的能力 。


更多熱門文章

主題

近代中國 (1912年∼ )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