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 (1912年∼ )

關於近代中國

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狀況異常複雜,傳統中醫藥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繼續發展。早在19世紀西方傳教士來到中國興建大量醫院、學校及藥房,使西醫學急速發展起來。此外,政府的醫療政策亦主導了中國的醫學發展。例如1920∼1940年國民政府期間,政府採取排斥、抵制中醫的措施,認為提升西醫地位等同將國家現代化。西方醫學傳入後,一些醫家試圖將中西醫學加以匯通,從理論到臨床,從藥物到處方都提出了獨特見解,形成中西醫學匯通的思潮和學派。這對後來的中國醫療發展有深遠影響,造就中西醫並存的局面。


傳統文化受到摧殘
中國封建帝制的結束,標誌中醫藥發展的高峰期過去。當其時百姓不但受到餓荒折磨,全國各地還有數10萬人死於傳染病,包括霍亂、鼠疫、天花、黑熱病、白喉、猩紅熱、瘧疾、結核病或血吸蟲病等非常猖獗,社會醫藥衛生狀況極待提高,新文化運動及政治社會改革活動是當時的潮流。文人學者高喊民主與科學,百姓希望國家再次強盛,以對抗西方資本主義。不幸地中醫學被貶為"不科學思想",是推動國家現代化的障礙,因此政府採取種種抵制措施。

抵制中醫運動聲勢浩大,國民政府衛生官員汪大夑及余岩等更提出議案要取締中醫學。1929年國民政府通過余岩等人提出的"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同時進一步建議實行新的醫療制度。議案內批評中醫理論為賃空結撰,中醫療法如針灸等是迷信活動。提案通過後,立刻引起全國中醫界的極大憤怒和強烈反對。132位中醫團體代表集結在上海,組成全國醫藥團體聯合會,向政府請願要求取消決議。
當時政府消滅中醫學的具體方法包括,嚴格限制中醫執業、禁止所有醫藥廣告刊登,以及不准興辦中醫學校及醫院等。在此非常時期,熱心支持者仍繼續開辦學校和出版刊物,為捍衛及保存中醫藥知識起了積極作用。最後種種抵制措施雖未達目的,中醫藥仍然受到普遍支持,特別是鄉鎮居民,但中醫事業已遭受嚴重摧殘,失去其主導醫療地位,而並非是大眾唯一的醫藥選擇了。

之後在1942年,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主張反迷信及反巫神,他曾經寫過 "老醫生、馬戲團表演者、蛇油推銷員及街上小販都是同類的。" 他這種信念對25年後的中醫藥造成真正的損害,深遠地影響中醫的執業、教育及理論陳述形式。
中西醫匯通及科學化思潮
西醫學在中國的突出發展,為中醫帶來巨大衝擊,然而很多中醫學者並沒有放棄自己的傳統文化。他們建議併除中醫的缺點,同時吸收西醫學的優點。醫家紛紛提出一些匯通中西醫見解,并且不繼為後人承接,逐漸形成了中西匯通思潮及學派,對後世有深遠的影響。當中的表表者有唐宗海、朱沛文、張錫純、惲鐵樵及楊則民等。
在消滅中醫措施的壓力下,仍有一批熱愛中醫事業的有識之士,為了保存和發展中國醫藥學,奮力創辦中醫院校、出版中醫藥雜誌及組織中醫學會。例如丁甘仁及謝利恆等創辦上海中醫專門學校(1917),包識生等創辦神洲醫藥專門學校(1918)。他們一邊忙於診症及教學,一邊專注於編寫教材,成功培養了一批中醫藥人才,成為後期繼承及發揚中醫學的骨干力量。
中醫藥發展的新階段
中國共產黨成立於1921年。在毛澤東帶領的國共內戰時期,由於軍隊沒有足夠的醫療支援,而必須再次依賴傳統醫藥。雖然當時非常排斥使用中醫藥,但毛澤東對中藥療效印象深刻,因此新中國成立之後,積極鼓勵復興這種傳統文化。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指導醫療人員學習及匯通中醫,發表"團結中西醫以創造新的醫療系統"為政策指引。同時投入大量資源興建學校、醫院及研究中心,將中醫藥的執業轉化為現代模式。大量的科學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例如在骨折時,先以X光診斷,之後用特殊中醫小夾板局部外固定復位;在針刺麻醉下進行腦腫瘤或剖腹生產手術;利用傳統武術太極拳增強免疫功能,預防慢性病等等,都是突出的中西結合模式。
文化大革命

中藥向科學研究方面發展

今天的中醫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