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新冠病毒病事宜,傳統中醫藥


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是由一種名為“嚴重急性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2”(SARS-Cov-2)引起的傳染性疾病。對於人類來說,SARS-Cov-2是全新的病毒致病源。經歷了兩年多的全球性大流行,專家至今仍不知道疫情什麼時候及怎樣結束。自從奧密克戎(Omicron)成為當前主要流行變異株,很多人錯誤地將這個傳染病作為重感冒對待。COVID-19病毒具有強烈傳播能力,忽視防護措施,會令病毒威脅揮之不去,無休止地擾亂我們的生活!
 
醫學專家仍在努力研究,以更好掌握新型冠狀病毒,了解其對人類健康的衝擊。而市民大眾應該密切關注衛生當局的最新抗疫指引,做好抗疫防護措施,以保護自己、家人及社區。
 
 
SARS-Cov-2是一種不穩定的病毒,很容易發生基因组變異。雖然已預料到新的變異株出現,但是很難估算新一波COVID-19大爆發究竟什麼時候及怎樣來到。研究人員時刻警惕最新的病毒變異株,觀察其對人類健康的衝擊。當新出現的變異株顯示下列情況,就會標示為關切變異株(VOC):

  • 傳播能力增強
  • 引發更嚴重的病情
  • 逃逸免疫屏障(經由疫苗或感染後獲得的抗病力)
  • 影響病毒測試,容易失誤
  • 影響病毒治療,容易失效
 
觀察COVID-19案例發現,在2021年已沒有原株病毒感染病例存在,全由變異株感染取代。直到2022四月,全球出現的關切變異株(VOC)如下:
變異病毒株 大流行時間 對人類健康的衝擊
Alpha   2020年12月
  • 除原本的發燒、持續咳嗽、喉嚨痛,新增一些症狀,包括發冷、沒胃口、頭痛、肌肉酸痛等;
  • 對比原株病毒,傳播率增加約60%;
  • 住院率及致死率都上升;
  • 疫苗有效預防住院及死亡
Beta 2021年2月
  • 對比原株病毒,傳播率增加約50%;
  • 較先前變異株,更易導致住院及死亡; 疫苗的保護性下降
Gamma 2021年1月
  • 較先前變異株,傳播率增加40%~120%;
  • 二次感染風險增加
Delta 2021年3月
  • 對比原株病毒,傳播率增加約200%;
  • 症狀更像重感冒,有頭痛、流鼻水、喉嚨痛、發燒等;
  • 較先前變異株,更多重症;
  • 疫苗非常有效,可以預防重症、住院及死亡
Omicron 2021年11月
  • 症狀減輕,更像一般感冒,嗅味覺喪失較少出現;
  • 傳播率極強,較原株病毒增加約500%;
  • 疫苗仍然有效防護,減少住院及重症

我們必須牢記,當新冠病毒愈是廣泛流傳,出現新的關切變異株(VOC)風險就愈高,那麼另一波COVID-19爆發事件就會應現。減低下一個關切變異株(VOC)露頭,最有效的方法是遵守當局的抗疫指引,大家共同努力防止疫病發展下去。  
 
 
COVID-19的影響因人而異,患者可有很多不同症狀,且可能隨時間而變化。發燒、咳嗽、疲倦是這個原屬呼吸道感染的典型症狀,其他還包括氣短或呼吸困難、肌肉酸痛、關節痛、喉嚨痛、流鼻涕、發冷、頭痛等等。
 
除此之外,在患者身上還發現愈來愈多不尋常症狀:

  • 腸胃道症狀如食慾下降、噁心、腹瀉、腹痛,可以單獨出現,或伴隨典型新冠症狀;
  • 喪失嗅覺、味覺(並非因為鼻塞);
  • 皮膚改變如皮疹、風疹、色斑、水泡等。新冠腳趾(COVID toes)是指腳趾頭出現類似凍傷情況,好發在兒童和青少年身上,常常沒有或者只有輕微新冠症狀;
  • 聲帶神經發炎而造成聲嘶、發聲或吞噬問題;
  • 眼紅、畏光、眼睛酸痛或痕癢;
  • 住院患者發生中風或血栓;
  • 年老患者常有意識混亂,多數發生在新冠重症。
 
專家認為上述的不尋常症狀,很多可能並非由病毒直接引起,而是身體對這個新型病毒的免疫反應而已。
 
 
人是新冠病毒主要宿主,即病毒需要寄宿在我們體內,生存然後持續增殖,才能廣泛流傳開去。人傳人是COVID-19主要傳播途徑。而觸摸到污染物件,被表面上病毒感染而生病的風險不高。美國疾控中心發表的一些資料如下:
 
  • SARS-Cov-2可在多孔的表面存活數分鐘至數小時,但是在無孔的表面上,可保持活躍數日至數星期。常見的無孔表面物件包括不鏽鋼、塑膠、玻璃等。
  • 預計在室內環境中,存活在無孔表面上的傳染性病毒,三天內將減少99%。
  • 當環境被新冠確診者污染了,其他人在24小時後進入,感染風險其實不高。
  • 載口罩(患者和健康的)、常規清潔、勤洗手,可減低室內感染風險。
 
一般來說,冠狀病毒對紫外線和熱敏感,在低溫、乾燥環境存活最久。日常使用家庭清潔品已經足夠清除附在物件表面上的病菌;只有當過去24小時內,家中有新冠確診者或者檢測陽性者,才需要進行環境消毒。
 
 
專家表示大多數新冠患者最具傳播力的時段,是開始發病前2天至症狀出現後3天內;其傳播風險會在出現症狀6天後大大減低。
 
事實上,新冠患者究竟能傳播多長時間,受很多因素影響,如患者本身感染的嚴重性,以及其人曝露強度和個人免疫狀況。即新冠患者傳播期也有可能持續更長時間,例如中度或重度免疫低下的新冠患者,就會顯現較長期的傳播力。有關COVID症狀表現跟傳播期的關聯仍在研究當中。
 
無症狀新冠患者也具有傳播力,調查發現這一波Omicron爆發中,很多就是由此而蔓延開去的。判斷你是否會傳染給人,自我快速測試是可靠方法,特別在沒有症狀時。 
 
 
COVID-19是由SARS-Cov-2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可以經由病毒測試了解情況:

  核酸檢測 抗原檢測 抗原檢測
其他名稱 NAATs 或 PCR測試 快速測試 血清測試
追蹤目標 病毒內的遺傳物質 病毒表面的蛋白質 免疫系統產生的抗體
收集樣本 口水、鼻膜或咽喉分泌物 鼻膜或咽喉分泌物 血液
準確性 較核酸檢測低 高(在感染3星期後)
用途 確診COVID-19金標準 自我檢測感染風險或傳播力 檢測感染後,或接種疫苗後,或兩者的免疫狀況
限制 在發病活躍期太過敏感 不夠敏感,不能作COVID-19診斷用 發病後太早或太遲做,都可能檢測不到
http://publichealth.lacounty.gov/acd/docs/CoronavirusTestingTraditionalChinese.pdf

假陰性 : 很可能已經感染,但是檢測結果為陰性(沒有)。
假陽性 : 雖然檢測結果為陽性(中招),但其實沒有。
 
 
進行自我測試,加上接種疫苗、載口罩、保持社交距離,會大大減少COVID-19的傳播機會,有效制止疫情發展下去,對於早日恢復我們的日常非常重要。市面上有很多新冠測試套裝,可以快速(15~30分鐘)測得結果,幫助自己了解當前是否感染COVID-19,更重要是判斷會否傳染給人,及時制止病毒傳播給身邊的人,避免不幸事件發生。專家建議在以下情況進行自我檢測:

情況 自我檢測時間
出現任何COVID-19症狀 立刻
接觸過COVID-19患者
  • 2至3天後
  • 如果結果是陰性,考慮1至2天後再次測試
將要參加室內活動或聚會 事前,盡可能地接近開始時間

 
新冠患者太多症狀輕,可以在家休息康復,不需要醫治。但是患者在發病前及出現症狀數天內,病毒傳播力非常高,適當的隔離是必須的,以免將疫病傳開給身邊的人。衛生當局因應疫情發展,會經常更新隔離指引,因此一旦確診或成為密切接觸者,應該瀏覽本地的官方網站,了解最新隔離要求。至於基本的個人防護,可以參考以下:
 
  • 在家中完成指定的隔離日子
  • 通知曾經密切接觸者,將自己與家人(和寵物)分開生活區
  • 盡量開窗,以保持單位空氣流通
  • 充足睡眠,多飲水
  • 如你開始發病,佩帶緊貼面部的口罩,同時要求家人亦這樣做
  • 在指定日子進行自我測試
  • 當咳嗽、噴嚏時,緊記掩蓋口鼻
  • 勤洗手,用肥皂清潔雙手
  • 每日清潔和消毒家居環境,特別是常觸摸的地方
  • 妥善處理家居廢棄物
  • 避免與其他人共用任何物品
  • 密切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如出現氣促、心跳、胸痛、口唇變黑、精神混亂等緊急情況,馬上打電話求救
  • 如需要外出求醫,請先致電預約,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前往
 
 
長新冠是指最初的新冠感染結束後,遺留的一系列新的、復發的,或者持續的健康問題。患者的症狀各式各樣且兼併出現,可能持續數星期、數月,甚至數年。
 
新冠患者一般需要數日至數星期康復,以恢復到平時的狀態。但一些人可能要很長時間才可完全康復。常見毛病包括疲倦、氣短、咳嗽、關節痛、胸痛等等。世衛組織表示,已有超過200多個症狀記錄在案,患者的困擾來來去去,返覆很長時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
 
長新冠在重症患者多見,不過任何感染新冠病毒的人都可以有長新冠,即輕症及無症狀者也有機會。一些有關長新冠的估算如下:

  • 13.3%出現在感染後一個月或更久
  • 2.5%出現在感染後3個月或更久(根據自願上報)
  • 超過30%出現在6個月後的住院患者
 
長新冠患者會面對各式各樣的健康問題,更可能持續有新症狀出現。因沒有特定檢測作有效診斷,醫生很難解釋病情以及處理患者的問題。長新冠康復必須進行個人化健康管理,也包括對日常生活的重大改變。
 
醫學專家仍在努力調查,以深入認識關於長新冠的一切,例如其高危因素、各個變異株與長新冠的關聯、治療選擇、對高危人群的保護等等。
 
 
瘟疫在古代中國是個常常要面對的難題,傳統中醫很早就在抗疫方面累積了豐富經驗。早於1642年寫成的《溫病論》屬於傳染病的中醫專著。
 
疫癘之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邪,在中醫文獻中有很多名稱,包括疫氣、癘氣、戾氣、異氣、毒氣、乖戾之氣等等。其所致的疾病,統稱為疫癘、瘟疫或溫疫。癘氣種類繁多,所致病証各式各樣,包括了現代醫學的很多傳染病,例如大頭瘟(類似顏面丹毒)、蝦蟆瘟(類似流行性腮腺炎)、疫痢(類似細菌性痢疾)、爛喉丹痧(類似猩紅熱)、白喉、天花、霍亂、鼠疫等。 
 
總的來說,癘氣致病有以下特點:

  • 傳播性強,易於流行: 傳染性強是癘氣致病最主要特色,通過空氣、食物、或其他途徑接觸人體發病,甚至出現大流行。
  • 發病急驟: 癘氣毒性強,潛伏期較短,常夾雜火熱、濕毒、瘴氣等穢污之氣侵犯人體,因而較一般內傷雜病和六淫邪氣致病緊急,甚至觸之者即病。
  • 傳變迅速,症狀嚴重: 癘氣致病後,極易傷津、動血、擾神、生風,亦易損害心、腎、肝等重要臟腑,引致種種危重之症。若不及時救治,病情發展險惡,甚至死亡。
  • 一氣一病,症狀相似: 雖然癘氣種類繁多,但一種疫病只由一種癘氣引起,並展現特定症狀。人類和禽獸疫病是不同的,很少有相互感染情況。
 
至於瘟疫形成及流行,是多方面的條件促成:

  • 氣候反常促使癘氣的滋生和傳播,如久旱、洪澇、酷熱、濕霧、瘴氣等。
  • 環境如空氣、水源、飲食污染等會滋生和傳播癘氣。
  • 預防及隔離措施得力,及早隔離治療,可防止這些強烈傳播性疫氣蔓延開去。對於緊密接觸者,應服食及注射預防藥物,同時注意飲食起居,保養正氣,提高身體抗病力。
  • 社會狀態與疫病密切相關,國家安定,人民安居樂業,注重衛生抗疫措施,發生大流行的機會就下降。
 
中醫抗疫以中藥應用為主。中醫師根據患者症狀進行分析總結,確定核心病機和証候演變規律,將該病分為不同階段來診治。以幾千年的疫病理論為基礎,結合發病季節、地域、人體特質等進行辨証施治是中醫特色。
 
總而言之,中醫不是一味藥或一條方藥通治COVID-19,而是依據患者的整體反映去評估病情發展,及時調動身體的抵抗力來消滅病毒,恢復身體健康。治療時會將湯藥、針灸、推拿、葯膳等多種方法綜合應用。中醫藥能有效治療COVID-19,阻斷患者向重症發展,縮短病毒清除時間和改善預後,減少病亡率,也有良好的預防作用。 

 
中醫對新冠病毒認識不多。COVID-19患者以發熱、乾咳、疲乏為主要表現,伴有鼻塞、流鼻水、咽痛、身痛、腹瀉等。這次疫情發展都與中醫古書中描述的瘟疫類似,疫癘之氣突然在周遭顯現,具有強烈傳播力,不論男女老少都會感染,發病急驟,症狀表現大都相似,並按照一定的病程迅猛演變。病邪從口鼻入侵體內,不只令肺臟受傷,也影響其他諸如心、肝、腎臟功能。治療時必須整體分析體內氣機狀況,針對不同層次來處理。
 
中醫臨床治病,需要對患者的主要証候特點進行分析總結,找到疾病的核心病機,才確定治療方案。至於COVID-19的病機,涉及濕、毒、熱、寒、瘀、虛因素,其中濕、毒為本病核心;寒、熱則根據各地域氣候特點、體質、起居飲食不同及病程發展階段,因人而異;虛、瘀既是發展至危重期的病理結果,亦可在初步病變時就存在。
 
COVID-19是一種傳播力非常強的疾病,不但患者要隔離治療,醫護人員亦應高度防護,以避免持續擴散。因國內建立了以中藥為主的方艙醫院,中醫藥可充分發揮其優勢,讓專家及時總結診治經驗。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向全國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中,包括了中醫部份。因應疫情發展需要,根據變異毒株傳播和病徵,直至2022年3月份,已修訂至第九版方案。建議各地依照病情、証候及氣候等因素,參照方案進行辨証論治。

醫學觀察期
(未確診)
  • 乏力伴胃腸不適:藿香正氣膠囊(丸、水、口服液)
  • 乏力伴發熱: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顆粒)、疏風解毒膠囊(顆粒)
輕症
(患者多表現寒濕表証,或入裹化熱,成為濕熱証)
  • 寒濕鬱肺:生麻黃、生石膏、杏仁、羌活、葶藶子、貫眾、地龍、徐長卿、藿香、佩蘭、蒼朮、雲苓、生白朮、焦三仙、厚朴、焦檳榔、煨草果、生薑(寒濕疫方)
  • 濕熱蘊肺:檳榔、草果、厚樸、知母、黃芩、柴胡、赤芍、連翹、青蒿、蒼朮、大青葉、生甘草
  • 針灸治療:合谷、後溪、陰陵泉、太溪、肺俞、 脾俞;每次選3個穴位,平補平瀉法,得氣為度,留針30分鐘
  • 中成藥: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顆粒)
普通症
(患者多表現發燒、乾咳、肌肉疼痛、乏力等表衛証)
  • 濕毒鬱肺:麻黃、炒苦杏仁、生石膏、薏苡仁、麩炒蒼術、廣藿香、青蒿、虎杖、馬鞭草、蘆根、葶藶子、化橘紅、甘草(宣肺敗毒方)
  • 寒濕阻肺:蒼朮、陳皮、厚樸、藿香、草果、生麻黃、羌活、生薑、檳榔
  • 疫毒夾燥:麻黃、杏仁、柴胡、沙參、麥冬、玄參、白芷、羌活、升麻、桑葉、黃芩、桑白皮、生石膏(宣肺潤燥解毒方)
  • 針灸治療:內關、孔最、曲池、氣海、陰陵泉、中脘;每次選3個穴位,平補平瀉法,得氣為度,留針30分鐘
  • 中成藥: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顆粒) 
重症
(患者常有血瘀和急性虛証)
  • 疫毒閉肺:生麻黃、杏仁、生石膏、甘草、藿香、厚樸、蒼朮、草果、法半夏、茯苓、生大黃、生黃芪、葶藶子、赤芍(化濕敗毒方)
  • 氣營兩燔:生石膏、知母、生地、水牛角、赤芍、玄參、連翹、丹皮、黃連、竹葉、葶藶子、生甘草
  • 針灸治療:大椎、肺俞、脾俞、太溪、列缺、太沖;每次選3〜5個穴位,背俞穴與肢體穴位相結合,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
  • 中成藥:一些中藥注射液
危重症
  • 內閉外脫:人參、制附子、山茱萸,送服蘇合香丸或安宮牛黃丸
  • 針灸治療:太溪、膻中、關元、百會、足三裡、素髎;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
  • 中成藥:一些中藥注射液
恢复期
(患者多是餘邪未盡,兼有虛損)
  • 肺脾氣虛:法半夏、陳皮、黨參、炙黃芪、炒白朮、茯苓、藿香、砂仁、甘草
  • 氣陰兩虛:南沙參、北沙參、麥冬、西洋參、五味子、生石膏、淡竹葉、桑葉、蘆根、丹參、生甘草
  • 針灸治療:足三裡(艾灸)、百會、太溪;平補平瀉,留針30分鐘
  • 隔物灸貼:大椎、肺俞、脾俞、孔最;每次貼敷40分鐘
https://finance.sina.com.cn/china/gncj/2022-03-15/doc-imcwiwss6214248.shtml

 
中醫和西醫對於疾病認知和治療非常不同。中西醫處理COVID-19的最大分別是,西醫關注的是病毒,而中醫關注的是症狀、症候,是病毒入侵人體後,身體對它產生的反應。從中醫宏觀思維來看,千百年來瘟疫與人體搏鬥,雖然外界因素已發生巨大變化,但人體的演化卻相對有限。不論什麼外邪侵犯,身體反應還是那些,諸如發燒、疼痛、腫脹、心悸、氣短等等,醫師仍可找到有用的病機脈絡,即可通過辨証來判斷病情和治療。疾病可以理解為人體與病邪進行搏鬥時的一種機體反應狀態,外邪入侵是誘因,自身穩態被擾才是根本。辨証論治是中醫診療的一個常規,即觀察症狀,決定病機,考慮治法,然後處方用藥。不論病毒新舊,只要符合中醫辨証論治特性,讓醫師掌握到疾病的核心病機、証候演變規律,再根據中醫抗疫理論,結合發病季節、地域、個人體質等因素,就能提供有效的治療。
 
以Omicron感染為例,中醫專家認為其毒性變得沒有原株或Delta株的強,但其他基本一樣,只症狀表現有些許改變。Omicron患者的肺部炎症比之前的病毒株要少一些,但上呼吸道症狀較明顯,屬於濕毒夾風。患者大都有明顯的風熱症狀,如咽痛、咽乾、咳嗽較重,不過都要比Delta感染來得輕。當Omicron進一步發展,表邪化熱入里,濕毒蘊肺,患者出現發燒、肢體酸痛、咳痰,這就跟之前的病毒株差不多了,但是消化道症狀不明顯。Omicron到後期,表現出來的餘熱未盡,氣陰兩傷,有乏力、口乾、疲憊、心悸、氣短等,這些症狀又跟以往差不多。
 
總而言之,雖然COVID-19病毒多次變異,其中醫核心病機沒有變,只臨床表現有所變化。Omicron就是濕毒夾風,上呼吸道症狀表現比較多,以咽乾、咽痛為主,同時消化道症狀不太明顯。那麼中醫師通過辨証,了解到Omicron的核心病機還是“濕毒”,而臨床特點是“濕毒蘊肺,兼夾發病”,參考之前的治療方案,只需要稍加調整,仍然是非常有效的。
 
中醫在瘟疫發生初期即可進行辨証治療,而西醫則需要明確病原體後才施以有效藥物。中醫藥的方便及時處理是其一大優勢,對於那些急性傳染病,病原體或病毒還未了解透徹,沒有特效藥,也沒有相關疫苗,中醫以不變應萬變,掌握到有那些表現是治療的關鍵後,就可對身體進行“調整”。實際上,中醫是幫助身體激活免疫功能,即調動了人體自己的抗病毒本能。
 
這種治療機制,不論是什麼病毒引起的疾病,中醫都能夠第一時間上手,及時阻斷病情發展。幾千年來中醫就這樣累積了豐富的抗疫經驗。
 
 
根據上海疫情經驗,這一波Omicron病例中,無症狀感染者占大多數,達到90%。這麼高比例的無症狀者,純由核酸(PRC)檢測轉陽確診,涉及到Omicron變異株自身特點,因其傳染力增強,但毒性相對減弱,症狀潛隱;另外亦與國內及早篩查發現,及廣泛疫苗接種有關。
 
對於這些無症狀感染者,西醫無症狀,中醫有症候。例如有一些確診者,雖然無典型的Omicron症狀,諸如喉嚨痛、咳嗽、發燒,但是中醫師會發現一些看似無關的症狀,諸如額頭昏沉、疲乏、肢體困重、舌苔膩、排便不爽、脘腹脹滿等等,中醫所謂的証候表現。在這個階段及時用中藥干預,調節免疫功能,往往能取得較好療效,抑止他們成為真正的新冠患者,促進核酸(PRC)檢測快速轉陰。總結中醫治療經驗,對無症狀、輕症感染者,使用中醫藥治療後,可以有效減少往重症轉化,盡早回到正常生活。
 
 
老年人是COVID-19高危人群。因他們普遍患有基礎疾病,諸如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中風、失智症、腫瘤等等,這些因素與COVID-19加在一起,會令老年人的健康風險大大增加,一旦感染新冠病毒容易導致重症,而且病情進展很快,住院率很高。
 
老年人的COVID-19管理,中西醫目標基本一樣,就是加快核酸(PRC)檢測轉陰,減少重症以及減少死亡。聯合多個專科共同參與,提前干預,抓住主要問題和COVID-19核心病機,以中西醫結合來處理最佳。老年人一旦確診,要及早辨識患者本身的高危因素,重視基礎疾病的變化,再以辨証論治來精準治療。
 
根據中醫經驗,單純治療新冠感染並不困難,但夾雜了不穩定的基礎疾病,治療起來就比較棘手。為加強患者救治能力,必須重視調節整體狀態,即扶正與袪邪經常並行。老人年多有正氣不足,臟腑虛損,氣血不暢,痰濁瘀滯等基礎病証,感染COVID-19後容易迅速加重,需要重點救治,扶正措施如益氣活血、益氣養陰等常見。臨床施藥宜早宜快,祛邪時則以清通法為主,常用如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等方藥。
 
在臨床遇到疑難情況,比如持續發燒、神智不清、便秘、稠痰難咳、肺部滲出不吸引等,中醫有一些獨特解決方法,及時對症治療往往能有效阻止病情繼續惡化,保護內臟,甚至逆轉病情,減少死亡率。
 
這些都充分體現中醫的“一人一策,一人一方,一天一方”的靈活施治方式。
 
 
很多新冠患者在急性感染過後,雖然病毒檢測已轉陰,但持續感到疲憊、氣短、腦霧、失眠等,所謂長新冠症狀。感染新冠病毒的復康過程因人而異,長新冠顯示患者仍在康復中,如肺部仍有炎症,免疫功能還比較低下,也有臟器損傷正在恢復中,更有一些問題可能是遠期併發症,需要長期觀察才能明確。
 
先前已提到,感染新冠病毒的影響因人而異。因患者年齡、基礎病,以及體質、病程、地域,氣候等而表現各式各樣,更可能隨時間而反覆多變。在中醫來看,外感病後大多有虛症,新冠康復者多表現肺脾氣虛或氣陰兩虛,辨証論治可提供個人化方案,靈活應變施治,有效解決患者各種疑難雜症。中醫治療方案因人、因症、因時設計,切合每個患者需要,效果往往立竿見影,不但舒緩身體不適,同時獲得心理安慰,大大增強了患者對醫師施治的信心。
 
以康復者常見的失眠、焦躁為例,中醫師首先會詳細詢問患者的睡眠模式,伴隨的日間症狀,情緒狀態,飲食及生活習慣等,綜合考量後多歸納為肝氣鬱結、血不養心,然後處方疏肝理氣、養心安神的中藥治療。具體施治時,當感到情緒不穩、煩躁、稍稍活動就大汗、氣喘胸悶、四肢乏力、心悸、失眠、腹脹、腰痛時,則會處方舒肝理氣、補益氣血、清餘邪的中藥治療;當汗多、精神不振、體倦、乏力、氣短懶言、乾咳、口乾舌燥,則屬氣陰兩虛,會處方益氣生津,斂陰止汗的中藥治療。除中藥針灸等常用療法外,還積極為患者設計輔助療法,如氣功、推拿、藥膳、茶療、藥浴等,來加促康復過程,大大改善患者的睡眠、焦慮和抑鬱情緒。
 
總的來說,中醫注重身心調理,對新冠恢復期的療效令人滿意,扶正手法如益氣、健脾、溫陽、滋陰,配合祛餘邪是常用手法。利用中藥和非藥物療法綜合施治,調整體內平衡,修復組織損害,顯著加速患者身體康復,早日回到正常生活。

15.   怎樣用中藥預防COVID-19?

16.   什麼中成藥對COVID-19有用?

 

更多熱門文章

主題

2019新冠病毒病事宜,傳統中醫藥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