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穴位是經絡上的特殊部位,氣血輸注匯聚之處。中醫穴位療法,又稱腧穴療法,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刺激特定穴位,調節人體氣血,達到治療疾病和保健目的。常見治療便秘穴位有大腸俞(Bl25)、天樞(St25)、支溝(Sj6)、長強(Gv1)、足三里(St36)、上巨虛(St37)等。
針灸是穴位療法最常用方式,醫師利用細針刺激體表特定穴位,以疏通
經絡中的氣機流動,從而調整臟腑功能。針灸能夠調節消化功能、增強腸道蠕動,緩解腹部不適,有效推動排便。
便秘的針灸治療方案
(1) 取穴豐隆(St40)、水道(St28, 左側)、歸來(St29, 左側),以及水道、歸來各自旁開2寸處。令患者仰臥,進針後,施行撚轉
瀉法,行針1分鐘,留針30分鐘,每日操作1次。
(2) 主穴取大腸俞(Bl25)、天樞(St25)、支溝(Sj6)、上巨虛(St37),輔穴選擇根據具體情況,例如:
- 腹脹而痛加穴: 中脘(Cv12)、足三里(St36);
- 氣血虛弱加穴: 脾俞(Bl20)、胃俞(Bl21)、氣海(Cv6)或肺俞(Bl13),針後加溫灸;
- 寒凝腑滯加穴: 命門(G4)、氣海(Cv6)或關元(Cv4), 只溫灸。
操作過程,
透刺天樞至大橫(Sp15),行針至出現腸鳴音為宜,針後加
拔火罐。其他穴位針刺得
氣後,留針20~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
(3) 取大椎(Gv14)、曲池(Li11)、水道(St28, 左)、歸來(St29, 左側)、豐隆(St40)、合谷(Li4)。進針後,施行
提插撚轉刺激1分鐘,獲針感後加上電刺激,中等強度,通電15~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一個療程。
實熱便秘患者針灸治療案例
患者為33歲女博士生,有便秘問題六年,漸漸加重或需瀉藥排便,且逐漸發胖。最近約一星期才解一次,口服瀉藥緩解不明顯。除便秘之外,她自覺口苦、口臭、腹脹。 檢查時,腹部可觸及硬塊並伴壓痛,
舌紅苔黃,
脈弦。
中醫診斷:熱結腸腑便秘。
治療原則:瀉熱通腑
選穴:中脘(Cv12)、大橫(Sp15)、天樞(St25)、支溝(Sj6)、承山(Bl57)
方法:令患者平卧,局部消毒後,用40或50mm毫針垂直進針,可根據患者的腹壁厚度進針25~35mm深度, 施行瀉法刺激,使每穴均產生針感,留針30分,每5分鐘行針一次。每天操作一次,10次為一個療程。
分析:中脘(Cv12)為
胃經募穴,具調理腸胃作用;大橫(Sp15)、天樞(St25)為
大腸經募穴,可疏通腑氣,理腸導滯;支溝(Sj6)屬
三焦經穴位,能宣通三焦之氣,三焦氣順則腑氣自暢;承山(Bl57)專治因痔瘡等肛門毛病而引起的大便困難。
對於便秘患者,針灸治療常用腹部穴位。然而,有些人的腹壁不太肥厚,僅由數層薄薄的肌肉構成,那就必須格外謹慎。一定要充分瞭解自身健康狀況,並由專業醫師進行針灸治療,這樣既安全又可達理想效果。
患者還需要注意,在針灸治療前,應避免過飽、飢餓、疲勞或情緒過激。治療後,不要揉搓針刺位置,避免劇烈運動和立即濕水,同時密切觀察治療部位是否持續有瘀青或紅腫等不良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