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是甚麼?
五行學說的起源
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有著密切的關係,並經常結合起來,以解釋各種自然現象。早於戰國時期 (公元前475-221年),古代醫家已將陰陽及五行學說的概念融於醫學之中,隨著這些學說的結合與發展,逐漸建立起一個更具系統性的醫療學,今天這個系統稱為傳統中醫學。 根據五行學說,宇宙萬事萬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的運動變化而生成的。同時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之中維持著協調平衡。因此可以五行之間的生、克關係,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 五行各有其不同的特性:- 木的特性:「木曰曲直」,即生長、升發、條達、舒暢、曲直、易動、喜伸展等;
- 火的特性:「火曰炎上」,即炎熱、向上、蒸騰、紅亮、化物等;
- 土的特性:「土爰稼穡」,即生化、承載、長養、受納等;
- 金的特性:「金曰從革」,即清潔、肅降、收斂、發聲、從革等;
- 水的特性:「水曰潤下」,即寒涼、滋潤、趨下、閉藏等。
五行與自然及人體的關係
古人採用取象類比法,即以事物的抽象屬性,如性質、作用、形態等,來對事物進行演繹和分類。使五行與自然界及身體的不同層面相互對應著。
五行歸類系統表 | ||||||||||||||||||||||||||||||||||||||||||||||||||||||||||||||||||||||||||||||||||||||||||||||||||||||
|
如上圖所示,從已知的事物五行屬性出發,演繹出五行、自然及人體間有著規律性的關係。表中每一縱行的不同性質都歸屬於同一五行屬性,每一橫行的不同性質亦會按著特別的秩序規律相互影響,通過這個思想系統,所有事物與自然便有著對應的關係。例如木與自然界中的春天、風,及人體中的肝、膽、眼及筋相對應。當接觸到某一行性質的事物時,便可以直接或間接的關係把它們結合起來加以分析,以便理解這一事物的性質。 中醫的五行學說雖然以五種物質作基礎,配合內臟加以演繹的,但並非表示該臟器就是由那種原素所構成,只是用來說明其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