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不孕 - 中醫說病名
中醫學流傳千百年,早已有系統地探討不孕症,積累大量臨床經驗,創制很多獨特的診治方法。
翻閱文獻,早在戰國、秦漢時期,中醫對女子不孕症已有一定的認識。《素問》曰:「督脈為病,其女子不孕。」
- 西晉 (265-316AD) : 黃甫謐《針灸甲乙經》提出了瘀血不孕的說法,並用針灸治療。
- 隋代 (581-618AD):巢元方《諸病源侯論》認為不孕的病因是勞傷氣血,六淫邪氣直中胞宮,導致不孕。為後世「調經為要」和「調經種子」等治療不孕法則,提供了理論依據。
- 唐代 (618-907 AD):孫思邈在《千金要方》稱不孕為「全無子」、「絕嗣」及「斷緒」,並將不孕的病因分為先天性生理缺陷和後天病理變化兩種。
- 宋代 (960-1279 AD):陳自明《婦人大全良方》認為女子不孕與衝脈、任脈和腎氣有關。
- 元代 (1115-1368 AD) :朱丹溪《丹溪心法》首倡痰、濕不孕,並提出「行濕燥痰」的治療法則。
- 明代 (1368-1644 AD):張景岳在《景岳全書》內,全面分析了妊娠生理病理,強調命門的作用,並提出「調經種子」、「填補命門」的治則,為後世醫家所推祟。此外,萬全在《廣嗣紀要》提出女子五種先天性生殖畸形不能受孕。
- 清代 (1644-1911 AD):陳修園在《女科要旨》中提出:「婦人無子皆由經水不調,經水所以不調者,皆內有七情之傷,外有六淫之感,或氣血偏盛,陰陽相乘所致。種子之法,即在於調經之中。」內裏提到不孕的主要原因是月經不調,而月經不調是由於七情六淫所傷或是陰陽氣血失調所致。 今天,不論中西醫學都肯定這些診治方法,並廣泛應用在男女生育方面。
1. | 調整月經周期 |
2. | 緩解激素紊亂 |
3. | 解除夫婦間的免疫排斥現象 |
4. | 疏通輸卵管 |
5. | 改善壓力相關的功能性失衡 |
6. | 增進精子數量及活躍性 |
7. | 改善射精及勃起的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