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的中藥外治法
癌症患者特別是進展至中晚期後,多數處於本虛標實、虛實挾雜的情況,由於正氣已虛,患者體質差,常規的清熱解毒、化痰軟堅、活血化瘀等抗癌大法以及用藥都受到限制,再加上出現的併發症如疼痛、發燒、水腫、淋巴腫大等,單純用內治法往往達不到理想效果。從中醫整體觀看,充分利用各種途徑,內外兼治,一方面用內服藥進行綜合調養,在此基礎上配合外治法來緩解局部情況,減輕痛苦,是治癌的大原則。中藥外治對部份癌患者有明顯而突出的優勢,將特定藥物炮制加工後,外敷在病灶體表或腧穴,提高局部藥濃度,使藥物直接圍堵癌組織,能更好地發揮抗癌作用。此外,對於某些症狀如腫脹、疼痛、嘔吐、咳嗽、便秘、小便不利、潰瘍經久不癒等,都有很好的效果。中藥外治可減少用藥次數,使用簡易方便,亦避免藥物對胃腸道的刺激,以及減輕肝腎代謝干擾。
中藥敷貼 |
不過,並非所有口服中藥都能經皮膚吸收,要視乎中藥的性質和加工手段。臨床上多用芳香走竄,氣味濃烈的藥物以及穿透性強的礦物類藥物。主要是一些具有舒筋活絡,除濕祛寒療效的藥物,補氣養血藥物則較少使用。用藥時根據需要篩選加工後,加入適量的基質,混和成稠粘藥糊或者藥液。傳統上,基質除了使藥物形成特定劑形外,還協助藥效發揮。如用酒調,可加強行藥力;醋能散瘀解毒;新鮮蔥、薑、蒜、韭的汁液有辛香散邪作用;菊花汁、絲瓜葉汁、金銀花露可以清涼解毒; 豬膽汁可以清熱瀉火; 雞蛋白、蜜蜂能潤澤肌膚緩和刺激。不過現今應用時為了方便多改用凡士林調製。
塗敷藥物時,除了貼在病灶相對應的體表外,還選擇病變附近的穴位或痛點,或是一些循經穴位。每次選 2-3個位置,面積不宜過大,也不宜過久,以免引起不良反應。通過消腫解毒、行氣化滯、活血袪瘀、軟堅散結,中藥敷貼療法在控制癌症方面有其獨特之處。臨床上經常用於以下方面:
進展性癌痛 | |
惡性胸水、腹水 | |
進行性瘤體增大 |
足浴藥包 |
另外,癌症患者症狀複雜多樣,必要時例如有腸黏連或軀體疼痛,亦有用薰洗療法。對於一些消化道腫瘤,利用組方進行灌腸治療,可收到良好效果,有助止痛,改善進食、便秘、腹瀉等。
基於中藥外治法採用的大都是一些有毒或刺激性藥物,雖不像內服藥般有諸多禁忌,但仍須在醫師的專業指導下應用。注意外敷治療時,可能會出現皮膚破潰、腫塊破裂、出血、全身中毒症狀。根據具體病情選擇適合藥物,配合調和劑來減低局部刺激作用,還是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