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齦疾病的中醫護理

口腔內充滿微生物,但大多數都是無害的。一些微生物有助食物消化,控制口氣,同時預防口腔疾病;另一些微生物會導致健康問題,如口瘡、蛀牙、牙周病等。這些好與壞的微生物共存於口腔內,維持平衡和諧的關係。當它們的平衡關係打破了,例如因飲食失衡、不良口腔護理、身體健康問題等,口腔疾病就容易出現。
 
牙齦俗稱牙肉,緊密地包圍牙骨表面,幫助固定牙齒並提供屏障,保護牙根免受微生物的侵害。因牙齒積聚牙垢,以及在身體免疫反应的影響下,牙肉、牙骨及牙齒就會受到損害。

牙齦病變是一個緩慢的進展過程。初期是牙齦炎(牙垢堆積在牙齒周圍),致牙肉紅腫敏感;繼而出現牙周炎(支持牙齒的組織損壞,牙肉與骨骼分離),常表現為進食或刷牙時出血,牙齒浮起感,咀嚼無力,遇冷水時牙齒發酸,並常有口臭、口黏等。檢查會發現牙肉紅腫、出血、形齦下有堅硬的牙結石;嚴重時牙齦邊緣跟牙齒分離,形成牙袋,可能擠出膿液;到後期齒槽骨萎縮,牙根暴露,牙齒鬆動。

牙齦疾病
雖然牙周病的發生跟不良口腔護理密切相關,內在因素亦不容忽視。牙周病在青少年及懷孕期更加普遍,說明內在激素改變對牙肉的顯然作用。

根據中醫整體觀,口腔與身體其他部位緊密聯繫。口為脾竅,口腔疾病大多與脾臟有關;舌為心之苗,舌病與心臟有關。齒為骨之餘,由髓所養,故屬於。牙齦屬陽明經,上齦為足陽明胃經,下齦為手陽明大腸經,為牙齦提供濡養。總之,牙齦疾病必須考慮這兩條經脈以及腎臟,因外在牙齦表現反映內在狀況。

牙周病辨証論治

中醫稱牙周病為ʺ牙宣ˮ,宣是露出來的意思,牙齦露出來,牙刷時流血,就表示有牙齦疾病。根據中醫經驗,牙周病的發展與腎、脾胃、大腸等臟腑有關,中醫師辨証會先了解患者表現的虛實,以及相屬影響的臟腑。虛証者多表現為腎陰、氣血虧虛,實証多由胃火上炎所致;然而大多數患者都有虛實夾雜情況,即其本在腎,為虛,而其標在胃,為實。
 
胃火上蒸

牙齦紅腫疼痛,出血溢膿,煩渴喜冷飲,多食易飢,胃脘嘈雜,口乾,口臭,大便秘結,尿黃,質紅,苔黃厚,滑數。這類患者多因嗜食肥膩、煎炸或辛辣重口味,或者飲酒過度,令脾胃積熱,火熱循經上行牙齦,傷及齦肉脈絡,再加上不注意口腔衛生,細菌在齒齦滋生,慢慢導致牙肉組織損傷。

施治原則: 清胃瀉火,消腫止痛
方劑舉例: 清胃散 加減
 
腎陰虧損

牙齒疏豁鬆動,咀嚼無力或微痛,牙齦潰爛萎縮,邊緣微紅腫,易滲血,齒根宣露;頭暈,耳鳴,腰酸,手足心熱,舌質微紅,少苔,脈細數。這類患者多數年紀偏長、有健康問題,或者生活勞倦、熬夜、作息不規律等,致腎精腎陰虧耗,不能濡養牙床及牙肉,加上陰虛火旺,上炎齦肉,而導致有關症候。

施治原則: 滋陰補腎,益精固齒
方劑舉例: 六味地黃湯 加減
 
氣血不足

牙齦萎縮,色淡白,滲血,刷牙和吮吸時易出血,牙根宣露,牙齒鬆動,咀嚼無力;面色發白,畏寒倦怠,頭暈眼花,失眠多夢,無胃口,心悸怔忡,氣短懶言,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這類患者素來體弱,或久病耗傷正氣,身體氣血不足,牙床失去滋養,血不循經,加上病邪(壞的微生物)乘虛而入,而致有關症候。
 
施治原則: 益氣補血,養齦健齒
方劑舉例: 八珍湯 加減
 
傳統中醫處理牙周病,從辨証論治著手,其特色是靈活多變,根據每位患者情況而制定方藥,因而能更有效地改善病情。例如應用中藥治療時:
  • 牙齦滲血嚴重者,可加阿膠、血餘炭、藕節炭等,以養血斂血止血;
  • 牙齦紅腫較甚者,可加蒲公英、牛蒡子、梔子等,以清熱瀉火消腫;
  • 牙齒鬆動,牙根宣露明顯者,可加枸杞子、龜板膠、菟絲子等,以益腎固齒;
  • 其他症狀如口臭、牙痛、口乾及口瘡等,可加石膏、熟地、知母等等。
牛蒡子 梔子 阿膠
牛蒡子 梔子 阿膠

 

牙周病針灸治療

 
對於牙周病,針灸治療能夠調節氣血活動,調動人體自癒力,促使病情往良性方面轉歸,是常用的輔助療法。

主穴取: 合谷(Li4)、內庭(St44)、頰車(St6)、下關(St7);
配穴取: 二間(Li2)、曲池(Li11)、足三里(St36)。

牙周病選穴常循胃經(St)及大腸經(Li),而合谷和內庭是常選穴,其他經脈穴位也會選來滋補氣血,強壯腎臟。實証如胃火,一般用瀉法,虛証或虛實夾雜用平補平瀉法。

大腸經及胃經的循行

牙周病外治方法

 
(I) 中藥漱口

利用藥液漱口,直接作用於口腔、咽喉黏膜上的病灶,簡便易行,而且又避免藥物對胃腸刺激,可作為口腔保健日常護理。藥液含漱對於口腔疾病如咽炎、扁桃腺炎、牙周炎、牙痛、口瘡等,是中醫師推薦的輔助療法,有利消炎止血,清潔口腔,加速康復。
 
根據患者病情,煎煮配製成特定的含漱藥液。將藥液(約20ml)含漱口中1~2分鐘後,吐出,不必再用清水漱洗口腔,亦不要立即進吃,以免影響療效。每日含漱3~5次,事前清潔口腔更佳。適合牙周病的漱口藥方有:

  • 細辛3g、白芷10g、冰片0.5g、玄參30g、金銀花30g、甘草5g,煎湯含漱。
  • 黃芩10g、竹葉10g、白蘚皮30g,煎湯含漱。
  • 生石膏、黃芩、大黃、玄參、紫花地丁、生地各等份,煎湯含漱。

 
(II)中藥牙膏

患者可自製牙膏,用作清潔口腔,或者早晚塗敷並按摩牙齦:

  • 金銀花生30g、骨碎補30g,磨成細末,蜂蜜30g調均。
  • 血餘炭1.5g、冰片0.3g,磨成細末,蜂蜜30G調均,有生肌止血,防腐固齒作用。這個適合牙齦潰爛滲血者。
  • 五倍子30g、乾地龍30g、青鹽(可食鹽代替)1g,共研為末,生薑汁調均。
  • 旱蓮草、補骨碎、青鹽各等份,共研為末,生薑汁調均。
  • 生石膏、炒青鹽、補骨碎、薄荷、白芷、旱蓮草、槐花各等份,共研為末,蜂蜜30g調均。

Baical skullcap root honeysuckle flower  bamboo leaf
黃芩 金銀花 竹葉

牙齦疾病的日常注意

 
牙周病是牙齒支持組織即牙齦、牙周膜、牙曹骨等組織損壞的慢性病。當牙齒鬆動,特別是咀嚼功能下降時,患者更應適當地食用粗纖維食品,慢慢充分咀嚼,以刺激唾液分泌,沖刷牙周,發揮按摩牙肉作用,強健牙周組織。若長期只食過於精細鬆軟食品,用不著充分咀嚼,既不利牙齒的自潔作用,也不利對牙體、牙周組織的生理刺激。患者亦應養成輪流雙側咀嚼的習慣!
 
在食材選擇上,應少食過硬、刺激性食品,例如辛辣、煎炸滋膩、醃漬物、海產、大蒜、韭菜、煙酒等。多食營養豐富之品,如豆製品、雞蛋、牛奶、綠豆、麥片、蝦仁、新解蔬果等。保持腸道暢通,避免過勞和睡眠不足。
 
最後,揩齒、叩齒是中醫養生的一種方式,也是牙齒保健的有效措施。

揩齒: 每天早晚用手指或牙刷按摩牙槽2~3分鐘,有助於口腔局部血液循環。
叩齒: 每天輕輕咬合牙排,上下輕叩30~50下,令其發出響聲即可,有助牙齦神經受到良性刺激,牙齦、牙床血運通暢,牙齒牢固。


 
 

更多熱門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關於耳鳴護理

主題

牙齦疾病的中醫護理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