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穴、絡穴
在經絡系統中,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腧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稱為「原穴」。絡穴即十二經脈分出絡脈的部位,亦是一個腧穴,它具有聯絡表裏兩經的作用。
原氣又稱元氣、真氣、真元之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原穴可調整臟腑經絡的功能,既可補虛,又可瀉實,治療臟腑疾病療效很好。它們可單用,亦可與相表裏的絡穴配用,叫「原絡配穴法」或「主客原絡配穴」。
絡穴可幫助診斷,當經脈有病時,有時在相應的絡穴位置,出現酸痛、麻木、硬結及顏色改變。十五絡穴各用於其絡脈病的治療,例如心經別絡病,實則氣短不能平卧,虛則不能言語,可取心經絡穴通裏(Ht 5)來治療。對於絡脈實証,常以淺刺放血的方法治療。由於絡穴通表裏二經,所以不僅治本經病,也能治其相表裏經的病症,例如列缺(Lu 7),既能治肺經之咳嗽、氣喘,又可治大腸經的牙痛、頭頸強痛等症。絡穴治療慢性臟腑病,凡一切內傷疾病及久病均可選取絡穴治療。
臨床上,常將原穴和絡穴配合應用,以加強療效。例如大腸經有病,取大腸經的原穴合谷(Li 4)為主,又取肺經的絡穴列缺(Lu 7)為客等。類此配合見下表。
經脈的原穴、絡穴表
經脈 | 原穴 | 絡穴 |
肺經 | 太淵 (Lu 9) | 列缺 (Lu 7) |
大腸經 | 合谷 (Li 4) | 偏厲 (Li 6) |
胃經 | 衝陽 (St 42) | 豐隆 (St 40) |
脾經 | 太白 (Sp 3) | 公孫 (Sp 4) |
心經 | 神門 (Ht 7) | 通裏 (Ht 5) |
小腸經 | 腕骨 (Si 4) | 支正 (Si 7) |
膀胱經 | 京骨 (Bl 64) | 飛陽 (Bl 58) |
腎經 | 太溪 (Ki 3) | 大鐘 (Ki 4) |
心包經 | 大陵 (Pc 7) | 內關 (Pc6) |
三焦經 | 陽池 (Sj 4) | 外關 (Sj 5) |
膽經 | 丘墟 (Gb 40) | 光明 (Gb 37) |
肝經 | 太衝 (Lr 3) | 蠡溝 (Lr 5) |
任脈 | 鳩尾 (Cv 15) | |
督脈 | 長強 (Gv 1) | |
脾大絡 | 大包 (Sp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