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小腸功能

小腸上接胃,下連大腸,與胃相連接處稱為幽門,與大腸相連接處稱為欄門。中醫認為小腸功能主要包括受盛化物和泌別清濁。

小腸主受盛化物

中醫小腸「受」是指接受,「盛」指盛物,化物則有進一步消化之意。小腸接收胃未完全分解的食物,並讓這些食物在小腸停留較長時間,以便作進一步消化。小腸會將食物分為清(精微)與濁(糟粕),清的部分由脾吸收並化生水谷精微,以營養全身;濁的部分會下送大腸。如果這一功能失常,可導致消化、吸收障礙,表現為腹脹、腹瀉、大便稀爛等。

小腸泌別清濁

「清」指各種精微物質,「濁」指飲食物經消化後剩餘的殘渣部分。飲食物在小腸化物(分解),把精微物質提取出來上輸於脾,把食物殘渣下輸於大腸,小腸亦把無用及含廢物的水液泌滲入膀胱,化為尿液,這一功能在中醫稱為「泌別清濁」。若小腸泌別清濁的功能正常,則水液、糟粕各走其道,小便通利,大便正常。若小腸功能失常,不僅引起消化失常,導致腹脹、腹痛等,更可能影響二便的排泄,出現小便短少、大便稀爛等。據此,中醫師常用利小便的方法來促進大便成形。

小腸在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水液代謝過程中的發揮,與脾胃升清降濁的功能密切相關。因此小腸功能失常,如出現腹脹、腹痛、嘔吐、便秘、大便稀爛、泄瀉等等,在臨床診治時多從脾胃入手。

另外,小腸與心通過經脈互相絡屬。兩臟腑的聯繫在病理上表現突出。例如心熾盛,下移小腸,可引起尿頻、尿急、尿赤、尿灼熱而痛等小腸熱盛之症。反之,小腸有熱邪,亦可循經上炎於心,出現心煩、失眠、舌赤、口舌生瘡等症。臨床上常用利小便以清心火(方用導赤散)之法就是這個道理。


按此了解小腸經



更多熱門文章

主題

中醫小腸功能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