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高血壓 : 定義

西醫

體內血液循環系統

 

血壓是心臟泵出血液並輸送至動脈所產生的壓力。動脈血壓維持血液運行並把氧氣和營養送到各器官。

正常情況下,當人運動及感到壓力時,血壓會反應性上升。然而高血壓病人在任何時間血壓都處於高水平。健康成年人血壓通常低於140/90 mmHg,高於此標準就認為是高血壓。每次測量血壓時,醫護人員都經過多次測量才決定你是否真正有高血壓。 

高血壓會增加患心血管病的危險,可發展為特發性心臟病及中風。

 ** 高血壓認知與謎思

 

中醫

高血壓病在醫學上有原發性高血壓和繼發性高血壓之分,本文主要描述原發性高血壓病。其臨床表現為原因不明的動脈血壓持續增高,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腦、腎等器官損害。中國於1991年對15歲以上94萬人群進行抽樣普查,高血壓患病率為11.26%,即90年代初,中國已有9500萬高血壓患者,與1979-1980年相比,10年間患病率增加了25%。據1996年的調查,這種上升趨勢仍然持續。

中醫對高血壓病並沒有專屬的病証稱呼,但根據常見症狀如頭暈、眼花、頭痛等,可將高血壓歸屬中醫的"眩暈"、"頭痛"、“肝風”等範疇。某些特殊類型的高血壓表現還見於"昏迷"、"抽搐"(如高血壓腦病)、"子癇"(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等中醫病証。

由於古代中醫並無有效控制血壓的藥物,故由高血壓引起的繼發病証很多;中醫四大病証之一"中風"就是其一。此外,"胸痹"(由氣、血在胸腔運行不暢引起的胸痛)、"心喘"(由心臟病引起的喘症)、"水腫"等分別是繼發於心、腎等器官受損引起的病証。

古代中醫對於高血壓主要症候的描述,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年,如《素問.至真要大論》:「諸風掉眩,皆屬於肝」,意思即由風邪所引起的暈眩,多與肝病有關;《素問.五臟生成篇》:「頭痛巔疾,上實下虛」,意思即頭部諸証,例如頭痛、頭昏、頭眩、頭瘡之類,跟肝腎不足,陰虛於下,而陽亢於上密切相關。

之後,歷代醫師均有論述,如《蘭室密藏.眩暈》:「眼黑頭眩,風虛內作,非天麻不能除」,意思即暈眩、眼朦是由體內風邪所致,應用天麻治療;《臨証指南醫案.眩暈》:「眩暈者,中風之漸也」,意思即有眩暈的人士可能很快會中風,「此証之門,本於肝風」,意思即眩暈、頭痛等都源自肝內風邪。

中醫對現代高血壓病的診治也分別見於上述病証中。

高血壓 : 成因

西醫

沒有明顯病因的高血壓稱為原發性高血壓(約占總數95%),另外的5%是繼發於其他疾病而引起的症狀性表現,如腎病、腎上腺病、主動脈或某段大動脈狹窄等。高血壓在成人和小孩都會發生,多見於35歲以上的人士。有高血壓家族病的人及老人更普遍。患有糖尿病、痛風或腎病也屬高危人群。有不良生活習慣人士如吸煙、嗜酒和肥胖都增加患病的危險。

中醫   

中醫認為高血壓的形成是一個長期而複雜的過程,其發病不是單一因素作用,而是情緒過激、內傷虛損、飲食失調以及先天因素綜合作用,致身體陰陽失衡,氣血不調的結果。其病變主要在肝、腎,而症狀表現跟體內的風、火、痰、瘀等病理有關。綜合歷代中醫有關"眩暈"、"頭痛"、"肝風”等的論述,歸納高血壓的病機如下: 
 
1. 肝陽上亢
 肝臟負責調暢氣血運行,肝陽促進氣血上升,肝陰促進氣血下降,陰陽既相互作用也相互制約。一旦肝陽過盛,陰不制陽,致使氣血上湧,產生風邪,就出現頭痛、眩暈的症狀。肝陽過盛可發生在: 

  • 身體素來有陽過盛的傾向 
  • 情緒問題如憂鬱、惱怒、緊張、思慮過度等,導致肝氣鬱結,鬱氣化火,損耗肝陰 
  • 腎陰虛,不能滋潤肝陽,形成肝陽過盛 
 
2. 肝風痰濁上擾 
肝陽過盛,易受風、痰病邪影響,擾亂經脈運行,氣血不能上升滋養頭目,導致暈眩、昏迷、肢體麻木等。痰濁積聚可發生在: 

  • 飲食失調,進食太多肥膩食品,損傷脾胃功能 
  • 憂思情緒、勞倦等易致脾陽損耗,水液運化不良,形成痰濕積聚 
  • 肺虛不能調節體內津液輸佈、運行及排泄,津液流通不暢就會積聚生痰 
  • 腎虛,水液代謝不良,體內水液泛濫而形成痰濁 
 
3. 陰陽失調 
腎精是生命活動的基礎,為全身陰陽之根本。人到老年,腎氣虧虛,體內陰陽失去腎的支援而出現不協調,陰虧虛發生在身體下部,而陽過盛發生在身體上部,上下不能相互制約,就有健康問題。例如虛火上炎頭腦,而出現頭痛、耳鳴等。
 
4. 其他重要病因 
高血壓的病因迄今仍在研究中,並提示與下列因素有關: 

  • 遺傳 
  • 鈉鹽攝取過量 
  • 高度集中及精神緊張的職業 
  • 缺乏體力運動 
  • 肥胖 
  • 吸煙 
  • 大量飲酒 
  • 缺乏某些營養成份,如不飽和脂肪酸、維他命C等 
  • 近來還發現,較多高血壓患者有對胰島素不敏感和有高胰島素血症 

高血壓形成的中醫觀點
中醫看高血壓形成


高血壓 : 症狀


西醫

高血壓患者一般不會感覺不適,表面看來也很健康。通常都是在作例行身體檢查時發現患有此病。無論如何,高血壓會增加心臟及動脈的負荷 ; 心臟需更加用力去泵出血液,動脈輸送血液時要承受高壓。如情況不控制,可能會發展為特發性心臟病或中風,最終會有心臟衰竭、腎病或眼睛的視網膜受損。測量血壓是了解血壓情況的唯一方法。
 
中風併發症

中醫   

高血壓通常是在體檢或作特殊檢查才被發現。患者沒有特殊症狀,常見的只有眩暈和頭痛表現。中醫認為高血壓患者常兼有反應疾病屬性的相關症狀,如陽症的人多有面紅、口苦、便秘等。由於這些症狀大都未對身體造成太大的傷害與痛苦,所以多數患者會忽略而不主動向醫生提出。 
 
中醫師通過仔細詢問及檢查患者身體情況,多可了解一些情況,但可能已有併發症形成。以下是中醫的証候分型: 
 
1. 肝陽上亢
血壓高於正常,頭暈,耳鳴,頭目脹痛,心煩易怒,失眠多夢。有些患者會有面紅,眼有血絲,口苦,便秘,小便色深。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數。嚴重者或會有眩暈,容易仆倒,噁心,劇烈頭痛,四肢麻痺兼震顫,說話不流利,行走時腳步不穩。 
 
2. 陰虛陽亢 
血壓高於正常,腰膝酸軟,健忘,遺精,舌體瘦削嬌嫩或嬌嫩色紅,舌苔少或無,脈弦細或弦細數。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頭痛,面頰紅暈,咽喉乾燥,體形瘦削,胸口煩悶,手足掌心發熱。 
 
3. 陰陽兩虛
血壓明顯高於正常,精神萎靡,頭暈目眩,心悸怔忡,動則氣急,畏寒肢冷,腰酸腿軟,面浮肢腫,夜間多尿,陽痿早泄,失眠多夢,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細無力。 
 
4. 肝風痰濁 
血壓高於正常,眩暈,疲倦、頭部沉重,胸悶,吐出混有痰液的口水,耳鳴,視力模糊,手腳麻木,或突然出現口眼歪斜,說話不流利,流口水。嚴重者會半身不遂。舌苔膩,脈弦滑。 
 
5. 瘀血阻絡 
血壓高於正常,頭暈,頭痛如針刺,心悸,健忘,精神不振,胸悶或痛,四肢麻木,面或唇色紫暗,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苔薄少,脈弦澀或結代。
 
根據臨床經驗,高血壓的表現呈多樣性,症狀常因人而異,且其嚴重程度不一定與病情一致。 


高血壓 : 診斷

西醫

初步發現有血壓升高的情況,之後須在不同時間再次測量兩次血壓以確定診斷。在測量血壓前,患者必須安靜放鬆一會,同時避免飲食含刺激成份的東西如咖啡等。咖啡所含的咖啡因可短暫地提高血壓,但對血壓的長期性影響還未證實。吸煙者亦須在測試前戒煙。
測量血壓
 
血壓是以毫米汞柱(mmHg)為單位。首先被檢者手臂應放在與心臟同一水平的高度並外展45度角,將袖帶展平以其氣袋中部對準上臂動脈,袖帶下緣要距手肘2-3cm,適度地縛捲在上臂處。將聽診器放在肘窩的動脈上,袖帶充氣至聽診器聽不出動脈搏動聲,再將汞柱升高20-30mm後,緩慢釋出袖帶中的空氣,汞柱緩慢下降以2mm/秒為宜。聽到的第一個聲音所示的壓力值為收縮壓;此後聲音隨汞柱下降而轉為柔和的雜音,並逐漸減弱,當該音性質突然低沉然後很快消失時,所示的壓力值為舒張壓。一般以右上肢測量結果為准,連測2-3次,採用最低值。結果習慣以收縮壓/舒張壓讀出。 

成人收縮壓 140 mmHg 或以上,舒張壓 90 mmHg 或以上,其中一項符合就會診斷為高血壓。健康理想血壓為120/80mmHg 或以下。 
 
高血壓又分為不同階段;利用臨床分期結合其他高危因數,可以決定疾病的病程及治療方案。表1展示18歲成人在沒有服任何降壓藥下的血壓分型。
 
血壓分類及定義

中醫   

高血壓主要靠西醫學診斷,凡動脈血壓持續增高達到診斷標準,在不同日子三次測量血壓均高於正常水平,並排除其他症狀性高血壓(繼發性形成的),即可診斷為高血壓。 
 
中醫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將所得的資料歸納特定証候。高血壓患者在不同的發病階段有不同証候,而中醫師是根據証候來決定治療法則,因此中醫對於高血壓往往有不同的治療。 
 
1. 肝陽上亢 

主症
:頭痛且脹,頭暈目眩,煩躁易怒,夜眠不寧,或兼脅痛,面紅口苦。舌紅,苔薄黃,脈弦有力。 

分析
:肝失條達,肝陽上亢,陽化風動,上擾清竅,故有頭痛且脹,頭暈目眩;肝火亢盛,擾亂心,則煩躁易怒,夜眠不寧;肝膽氣鬱,化火上炎,則脅痛,面赤口苦;舌紅,苔薄黃,脈弦有力都屬肝陽亢盛之象。本型一般見於高血壓早期。 
 
2. 肝腎陰虛 

主症:
頭部隱痛,暈眩,視朦,耳鳴如蟬,五心煩熱,腰腿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 

分析:
肝腎陰虛,陰不斂陽,虛陽上擾,故頭部隱痛,目眩耳鳴;陰虛內熱,則五心煩熱;腰為腎之府,腎主骨,腎虧則腰腿酸軟;舌紅少苔,脈細都屬肝腎陰虧之象,脈細數則為陰虛內熱之象。本型多見於高血壓中期。 
 
3. 陰陽兩虛 

主症:
眩暈,健忘,消瘦,口乾,五心煩熱,神疲乏力,少氣懶言,或夜尿頻作,腰腿酸軟。舌質淡紅,苔薄,脈細無力。 

分析
:腎不足,無以充腦,清竅空虛,故眩暈、健忘;無以養體,則消瘦;無以生津,則口乾;陰虛內熱,則五心煩熱;陰損及陽,陽氣漸衰,則神疲乏力,少氣懶言;氣化不利,則夜尿頻作;腎虛於下,則腰腿酸軟;舌質淡紅,苔薄,脈細無力都屬陰陽兩虛之象。本型多見於高血壓晚期。患者病程相對較長,大多高齡,血壓持續升高而伴有心、腦、腎多器官損害。 
 
4. 痰濕內蘊 

主狀
:頭痛而重,眩暈,胸悶,噁心,食少,嗜睡。舌苔白膩,脈弦滑。 

分析
:痰濕內阻,上蒙頭腦,則頭痛而重,眩暈,嗜睡;中焦氣機阻礙,則胸悶,噁心;脾胃虛損,則食少;舌苔白膩,脈弦滑都屬痰濕內盛之象。本型患者多體形肥胖、少運動、脾胃差或吃東西覺得沒有味道。 
 
5. 瘀血阻絡 

症狀
:頭暈頭痛,痛如針刺,或胸悶刺痛,或四肢麻痺;唇舌青紫,或舌有瘀點瘀斑,脈細或澀。 

分析
:久病,瘀血內停,脈絡不暢,則頭暈頭痛,痛如針刺,或胸悶刺痛,或四肢麻木;唇舌青紫或舌有瘀點瘀斑,脈細或澀,均為瘀血內停之象。本型多見於高血壓晚期,有器官損害。 
 
6. 無症狀型 

患者自述無明顯不適,僅測得血壓高於正常。檢查有舌紅或淡紅,苔薄少或薄白,脈弦細或弦滑。 
 
高血壓病需與症狀性高血壓(繼發性形成)鑑別,以下情況須進行詳細檢查: 
 
  • 有特殊症狀及血液檢驗異常,如發現兒茶酚胺增多,提示有嗜鉻細胞瘤的可能; 
  • 年青患者(年齡少於30); 
  • 血壓上升太快,提示心血管問題如血管瘤; 
  • 很難控制的高血壓,藥物處理無效,提示有腎病的可能。 
 

注意:如醫師發現患者病情不適用中醫治療,會轉介西醫跟進。


高血壓 : 治療


西醫

1. 改善生活模式  

改善生活模式對預防高血壓非常重要,同時亦可作為臨界性及I 期高血壓等心臟尚未有損害的患者的治療手段。
 

改善措施包括肥胖人士應減肥。飲酒量宜控制在每天啤酒少於720毫升,餐酒少於300毫升或100度威士忌60毫升,女士及肥胖人士必須將上述建議酒量減半。適量的有氧運動如每星期進行數次跑步(30-45分鐘/次)可降壓。減少食鹽量至每日2.4克也有幫助。

吸煙使降壓藥效減弱,血壓持續上升,增加患心臟病的危險,所以必須戒煙。 

健康的飲食習慣可減低風險。在服藥的高血壓患者,良好的飲食習慣可使服藥量保持在低水平,有益食物包括全麥、水果、疏菜、瘦肉及低脂乳類。 


2. 降壓目標   

改善生活方案需嘗試6至12個月。如效果不理想,就需開始服藥。但在某些情況可能會立刻服用降壓藥,要視乎血壓高低、額外的高危因素及是否有併發症出現。例如糖尿病人血壓達130/80 mmHg時就要服藥。

3. 自我監察血壓  

在家自己測量血壓對病情有幫助,在安靜放鬆的狀態下能測出最準確的血壓。某些病人在診所面對醫務人員時變得非常焦慮,因而影響血壓結果,這種情況又稱"白袍高血壓"。 自我測量血壓對服用藥物人士有監察作用,可了解藥物反應並及時調整藥物劑量。雖然正規血壓計測量最準確,市面上也有其他 更方便的應用設備 如電子血壓計,這些設備須小心遵循說明書使用以達理想效果。另外血壓計袖帶尺碼亦要適中,而電池亦要時常更換。儘管自我監察血壓非常重要,但患者仍要前往醫生處作定期覆診。 

4. 藥物治療   

市面上有多種降血壓藥物,降壓同時亦減低了患心臟病、腎病及中風的危險。多數藥物每天只需服一次,開始時應服用最低劑量,以防止因血壓突然下降而出現的不良反應,藥物調節時間要因應病人的接受力及反應,而每一或兩個月作調整。患者應盡量在每天同一時間服藥以減少血壓的波動。某些情況下患者需服用多種藥物,這些藥物可能會產生不良副作用,覆診時須需向醫生報告有關不良反應,以便替換其它降壓藥。如果沒有不良反應就應堅持服藥。 

降血壓藥物分類

  1. 利尿藥 
  2. 腎上腺素能受體 -β阻滯劑 
  3. 血管緊張素轉化酵素抑制劑 
  4. 鈣拮抗劑 
  5. 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 
  6. 腎上腺素能受體 - α阻滯劑 
  7. 中樞性作用藥物 
  8. 血管擴張劑  



降血壓藥物針對的身體部位

降壓藥物種類 藥物效用 代表藥物名稱  不良反應及注意事項
利尿藥 作用於腎臟,可排泄多餘的水份及鈉質,使血容量減少而令血壓下降。此藥可單獨使用或和其他降壓藥同用。   Hydrochlorothiazide 
Chlorthalidone 
Furosemide
可能引起血鉀過低,用橙汁或香蕉補充。應早上服藥,以避免晚上服藥引致多尿。 
腎上腺素能受體 -β阻滯劑 減少刺激心臟及血管的神經衝動,使心臟的搏動減慢及減弱,血壓會因而下降,心臟負荷量也減輕。 Atenolol
Metoprolol
Propranolol
疲倦、心率減慢、性功能不良。糖尿病及哮喘病人要小心,可能會隱藏低血糖症狀。 
血管緊張素轉化酵素抑制劑 此藥物阻止體內一種激素稱血管緊張素II的生成,阻止血管收縮,血壓就會下降。 Lisinopril
Enalapril
Captopril
Benazepril
咳嗽、皮疹、高血鉀。避免吃過量鉀鹽補充劑(如橙汁等),要遵遁醫生指引,懷孕不能服用。 
鈣拮抗劑 阻止鈣離子進入心臟及血管的肌肉,使心臟及血管的肌肉放鬆,血壓就會下降。 Amlodipine
Nifedipine XL
Diltiazem
Verapamil
頭痛、面紅、暈眩、下肢水腫 
血管緊張素受體阻滯劑 阻止血管接收一種稱為血管緊張素II的激素,血管因而不能收縮,血壓就會下降。   Losartan  
Valsartan
Candesartan
頭痛、暈眩、高血鉀、懷孕不能服用。 
腎上腺素能受體 - α阻滯劑 減少刺激血管的神經衝動,使血液更易流過外周血管,血壓就會下降。   Doxazosin
Terazosin
首次服用出現暈厥、暈眩、頭痛,應睡前服用。 
中樞性作用藥物 作用於腦部或主要神經系統,使外周血管擴張血壓下降。 Clonidine 突然停服會出現反射性高血壓,另外服用期間有睡意、口乾及抑鬱。 
血管擴張劑 直接使血管壁舒張,管腔擴張血壓下降。 Hydralazine 頭痛、水腫及心率加快。

降壓藥須需遵照醫生指示服用,如不良反應嚴重一定要告訴醫生。
婦女如發現懷孕要盡快通知醫生。 

** 高血壓治療與謎思

中醫

標本兼治是中醫治療高血壓病的基本原則,治療方法可分為治標、治本兩大類;另外中醫講究辨証,在標本兼治的基礎上,根據每位患者實際証候來配伍藥物。中醫認為高血壓病變主要在肝、腎二臟,故治療應以調整該臟之陰陽盛衰為要旨。以下是一些方劑舉例: 

1. 肝陽上亢   

治則:平肝潛陽,清火熄風 

舉例方劑:天麻鈎藤飲
 

2. 陰虛陽亢  

治則:育陰,潛陽 

舉例方劑:鎮肝熄風湯
 

3. 陰陽兩虛  

治則:溫腎陽,補腎陰,瀉腎火,調沖任

舉例方劑:二仙湯
  

4. 肝風痰濁  

治則:化痰,熄風,通絡 

方劑:導痰湯牽正散 加減 

   

5. 瘀血阻絡  

治則:活血化瘀

舉例方劑:血府逐瘀湯 加減 

6. 無症狀型  

治則:益腎,養肝,降血壓 

舉例方劑:六味地黃丸 合生地、杜仲、鈎藤、白芍、丹參、菊花、甘草等 


注意高血壓是持久的,甚至終身疾病,患者必須堅持長期治療調養,以達到降血壓,消除症狀,長期鞏固,預防併發症的目的。

高血壓 : 預防


西醫

最佳的預防方法是有健康均衡的生活模式。目前對於原發性高血壓的病因還不十分清楚,所以很難針對性地預防,但可以確定它的發生跟很多不健康生活因素有關。以下是一些可控制的高危因素。 

  • 保持體重,肥胖人士如體質指數達27或以上(體重KG/身高平方米M² )應減肥 
  • 減少食鹽攝入  
  • 適量飲酒  
  • 適量體力運動 
  • 戒煙,吸煙是非常高危的因素  

img_salt img_drink

running

pic_nosmoke



中醫

高血壓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通過一些預防措施,可以大大減低它的發生機會。建議養成良好生活習慣,包括均衡飲食、常運動、控制體重、穩定情緒、戒煙等,有需要服用一些藥物。 

 

1. 增強體質 

生命在於活動,健康在於鍛鍊,增強體魄可抵抗疾病。 

 

2. 良好生活習慣 

中醫保健和西方相近,包括適當運動、飲食、休息、社交生活及嗜好等,以促使身體氣血運行。但對"適當"的定義有差異,他強調所有事情的陰陽均衡,不多不少而適量,平衡及中庸之道,不能沒有也不能太多。  

 

3. 心靜樂觀 

中醫認為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對身體功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保持樂觀及正面思想可促進健康。  

 

 4. 中草藥保健  

近年來,使用中草藥預防疾病,受到醫學研究者的廣泛支持,也有神速的進步。中醫師長期對中藥的實踐,以及醫學研究的支持,證明中草藥有保健及預防作用,特別對高血壓等慢性病。讀者應徵詢中醫師的意見,根據個人需要而服用。 

running


img_over-exertion


happy_man


img_drug


按此了解高血壓患者養生法

 

高血壓 : 參考

西醫參考

  1. The Sixth Report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n Prevention, Detection,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of High Blood Pressure. NIH Publication No. 98-4080, November 1997.  
  2. Abramowicz, M., Editor, Drugs for Hypertension, The Medical Letter on Drugs and Therapeutics. Vol. 43 (Issue 1099), March 5, 2001.  
  3.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high blood pressure section.  
  4. National High Blood Pressure Education Program (NHBPEP).
 

中醫參考   

  1. 北京中醫藥大學主編《中醫內科學》學苑出版社2000.  
  2. 李恩主編《中國中西醫結合臨床全書》(上冊)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  
  3. Zhang Dazhao (edited), Diagnosis & Treatment of Common Diseases in TCM, WuXiaolong-Hai Feng Publishing Co., 1992.  
  4. 北京中醫藥大學主編《中醫基礎理論》學苑出版社2000.  
  5. Davidson'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Medicine, 18th Edition by Churchill Livingstone, 1999.  
  6. 歐明主編, 漢英中醫辭典,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  
 

作者:  

 
西醫  
Frances S. Wong, Pharm.D., CGP, FCSHP  

Assistant Professor of Clinical Pharmacy of University at Southern California's School of Pharmacy  
 
中醫  
Ms. Jiang Mei Xian (蔣梅先女士)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Coronary Medicine at Shu Guang Hospital in Shanghai  
Teaching Supervisor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Department at Shanghai University  
Deputy Chief of the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ction of International Medicine at Shu Guang Clinical Medicine College, affiliated with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Member of the Specialized Committee of Heart Diseases under the Shanghai TCM Association  
 

翻譯  

 
Michael Yang, Integrated Chinese Medicine Holdings Ltd. 
  

編輯  

 
Angela Collingwood, MSN Integrated Chinese Medicine Holdings Ltd.  
Rose Tse, Integrated Chinese Medicine Holdings Ltd.  
Amy Wu, Integrated Chinese Medicine Holdings Ltd.  


更多熱門文章

主題

高血壓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