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上,中醫認為肥胖是由於身體積聚
痰濕。這些都是
臟腑失調,
津液代謝失常,凝結或停滯於體內某些部位的病理產物。
脾臟負責消化吸收,是痰濕產生的源頭。進食過多甜點或運動太少,導致脾臟受損,則運化水液和養份之功能減退,
水穀精微不能生化
精血,因而屯積成膏脂痰濁,遂成肥胖。
|
脾臟是痰濁生成的根源 |
中醫是以整體觀念來認識肥胖,醫師診症時除了解表面因素,更專注內在變化,例如臟腑病變的相互影響,及病理傳變等。根據中醫理論,肥胖是多方面影響的結果,其中脾、
胃、
肝、
腎及
肺臟共同參與發展。
1. 食積胃熱,脾不健運
過多甜食、肥膩或辛辣食品,引致
胃熱。另一方面,進食後活動不足,會導致脾臟受損。雖然胃熱會腐熟更多食物,但脾臟未能配合,將之轉化為水穀精微並生化氣血。於是這些過盛的營養會轉化為水濕痰飲,在體內積存形成濁脂;它們與氣血相混合,充溢臟腑和四肢骨骼,發展為肥胖。
2. 濕困中州,彌漫三焦
由於各種原因,使脾胃功能失常,濕邪濁脂開始在中焦積聚,然後籍由肺臟通調水道作用,被彌漫在
三焦之中,同時向外灌注於體表肌膚,引發為肥胖。
3. 氣機阻滯,痰濁不行
肝
膽失調,使身體處於
氣機阻滯,
經絡不通的狀態。水濕容易停積,繼而形成痰濁,灌注在體表肌膚,發展為肥胖。
4. 腎精虧損,陰陽失調
腎精消耗或
腎陰虛,導致
相火過盛。過盛的相火灼傷中焦,導致胃熱,脾臟運化失常,引發為肥胖。情況持續太久,則腎陽亦受損,使
膀胱、三焦
氣化失常,更多水濕凝滯體內,故肥胖更甚。
實際情況往往錯綜複雜,上述種種時常兼併出現。總括而言,肥胖者以脾腎虛弱為本,水濕痰瘀為標,胃熱氣滯間斷發生;又多數伴有三焦氣化失常,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請參考以下圖表) 。
|
有關肥胖的內在病理機制
A. |
脾虛胃熱,消化功能不良,導致食物轉化為水濕痰飲。 |
|
|
B. |
水濕痰飲進入水道後,再經由肺臟通調作用,被彌漫在三焦之中。 |
|
|
C. |
肝膽失調,使身體處於氣機阻滯,經絡不通的狀態,於是水濕容易停積,繼而形成痰濁。 |
|
|
D. |
腎精消耗使氣化失常,更多水濕凝滯體內,故肥胖更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