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及其陰陽特性
中藥的藥性,是古人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而獲得。藥性,古人又稱之為偏性,認為藥物的偏性可以糾正疾病所表現出來的陰陽、寒熱、氣血等盛衰的偏性,即用「以偏糾偏」的理論來解釋藥物的治療作用。陰陽學說於疾病治療,不僅用來確立治療原則,也用來指導臨床用藥,以配合 辨証,達到整體氣、血、臟腑協調平衡。
中藥藥性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
中藥藥性 | 屬陰 | 屬陽 |
四氣(四性)作用於人體的主要療效 | 寒、涼:清熱、瀉火、解毒 | 熱、溫:溫中、助陽、散寒 |
五味作用於人體的主要療效 | 酸味:收斂、固澀。多用於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腸滑、遺精滑精、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証。 | 辛味:發散、行氣、活血。一般而言,辛味藥多用於表証,及氣血阻滯的病証。 |
苦味:瀉火、燥濕、通泄、降逆。多用於熱証、火証、喘咳、嘔吐、呃逆、便秘、氣結、癥瘕、寒濕、濕熱、陰虛火旺等証。 | 甘味:補益、和中、調和藥性、緩急止痛。多用於正氣虛弱、脾胃失和、諸痛不舒等証。某些甘味藥物尚有利水滲濕作用,茯苓、猪苓、薏苡仁即為代表藥物。 | |
鹹味:軟堅、散結、瀉下。多用於治療大便燥結、瘰癘癭瘤、癥瘕痞積等証。 | ||
四個趨勢作用於人體的主要療效 | 沉、降:藥材作用趨向下行、向內,質地多重濁堅實。一般如清熱、瀉下、利水、平喘、降逆、消導、收斂等藥材大多具有沉降特性。 | 升、浮:藥材作用趨向上行、向外,質地多輕清空虛。一般如解表、疏風、行氣、溫裏、活血、開竅、補益、涌吐等藥材大多具有藥物的四氣,主要是由藥物作用於人體所產生的不同反應和所獲得的療效而總結出來的。例如,感受風寒,表現怕冷發熱、流清涕、小便清長等寒症,用紫蘇、生薑煎湯服,使患者發汗,即可消除症狀,說明紫蘇、生薑的藥性是溫熱的。又如生癤瘡、熱痱、局部紅腫疼痛,甚至發燒,這些熱性症狀,用金銀花、菊花可以治癒,說明金銀花、菊花的藥性是寒涼的。 |
藥物的五味,主要是由味覺器官辨別出來的,或是根據臨床治療中反映出來的效果而確定的。
中醫將中藥藥性根據陰陽屬性來劃分,以便結合辨証適當用藥。例如附子、肉桂、乾薑等,具有辛熱性味的陽藥,能升能散,常常用於治療裏寒証;黃連、金銀花、龍膽草等具有寒性的陰藥,能降能瀉,常常用於治療裏熱証。此外有芳香健胃作用的如砂仁、豆蔻等,也叫做陽藥,適用於脾胃虛寒証;有滋養肝腎作用的如何首烏、地黃等陰藥,適用於陰虛証。
黃連: 性味苦寒 | 金銀花:性味甘寒 | 龍膽草: 性味苦寒 |
何首烏:苦澀微溫 | 生地: 苦甘性寒 |
主要參考
1. 北京中醫藥大學主編《中醫基礎理論》學苑出版社1998。 2. 李其忠編著《中醫基礎理論精解》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2006。
3. 秦伯未著《中醫入門》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4. 方藥中著《中醫學基本理論通俗講話》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