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醫
証候來選方治療是最基本的方式,其療效較為滿意。此外,就是結合西醫診斷與中醫
辨証的方式去用藥,例如子宮內膜異位可輔以補腎、活血化瘀的中藥;輸卵管炎可採用行氣活血,溫經通絡的中藥。還可以按照生理周期變化,採用中藥來調理。
芍藥、益母草、熟地是婦科常用藥材。
(一)辨証論治
1.腎陽虛型
治則:溫腎暖宮,調和衝任。
方藥(1):右歸丸加減
仙靈脾 |
艾葉 |
熟地 |
肉桂 |
菟絲子 |
枸杞子 |
杜仲 |
山藥 |
當歸 |
制附子 |
山萸肉 |
鹿角膠 |
本方取材自《景岳全書》。方中引用張景岳「善補陽者,必于陰中求陽」的原則。用附子、仙靈脾、肉桂、鹿角膠培補腎陽,溫裏祛寒,為君藥。熟地、山茱萸、枸杞、山藥滋陰益腎,填精補腎,為臣藥。再佐以菟絲子、杜仲滋陰益腎,養肝補脾;加當歸補血養肝,並以艾葉溫經散寒。諸藥配伍,肝脾腎陰陽兼顧,但以溫腎陽為主。
方藥(2):腎氣丸和四物湯加減
當歸 |
熟地 |
白芍 |
川芎 |
牡丹皮 |
肉桂 |
茯苓 |
澤瀉 |
制附子 |
山萸肉 |
|
|
本方取材自《金匱要略》及《和劑局方》。方中以熟地滋陰補腎,為君藥。山萸肉、當歸、白芍、川芎補肝脾而活血,為臣藥。加以附子、肉桂之辛熱,助
命門溫陽化氣。另又配澤瀉、茯苓利水滲
濕泄濁,丹皮清泄肝
火,三藥於補中助瀉,使
邪去而補乃得力,並可防滋陰藥物之膩滯。諸藥合用,溫而不燥,滋而不膩,助陽化水,滋陰生氣,使腎陽振奮,
氣化復常。
2.腎陰虛型
治則:滋腎養血,益陰清熱。
方藥(1):左歸丸加味
本方取材自《景岳全書》。方中重用熟地以滋腎益精,為君藥。杜仲、桑寄生補肝益腎,山萸肉養肝滋腎,
澀精歛汗,枸杞、女貞子補腎益精,養肝明目;鹿角膠峻補精髓;地骨皮清
虛熱涼血,均為臣藥。再以金櫻子固腎精;菟絲子、牛膝益肝腎,強腰膝,俱為
佐藥。諸藥合用,共奏滋陰補腎,填精益髓之效。
方藥(2):左歸飲加味
桑寄生 |
女貞子 |
金櫻子 |
枸杞子 |
炙甘草 |
山萸肉 |
地骨皮 |
熟地 |
山藥 |
茯苓 |
|
|
|
本方取材自《景岳全書》。方中熟地滋腎益精,為君藥。山萸肉養肝滋腎,澀精歛汗;山藥補脾益陰;茯苓利水滲濕;桑寄生、枸杞補腎益精,養肝明目,均為臣藥。女貞子、金櫻子滋腎固精;地骨皮清熱共為佐藥,炙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適合腎陰不足之輕証。
3.氣血虛弱型
治則:大補氣血,佐以溫腎。
方藥:毓麟珠加減
當歸 |
生地 |
芍藥 |
川芎 |
黨參 |
白朮 |
茯苓 |
甘草 |
川椒 |
杜仲 |
菟絲子 |
鹿角膠 |
本方取材自《景岳全書》。方中菟絲子、鹿角膠、杜仲補腎強腰膝而益精髓;黨參、白朮、茯苓、甘草用以補氣,配當歸、生地、芍藥、川芎以養血,佐川椒溫督脈以扶陽。全方既養先天之精以生髓,又補後天脾氣以化血,並佐以調和血脈之品,使精血充足,衝任得養,胎孕乃成。
4.氣滯血瘀型
治則:活血化瘀,舒
肝理氣。
方藥(1):丹梔逍遙散加減
丹皮 |
薄荷 |
柴胡 |
白朮 |
茯苓 |
白芍 |
玄胡 |
當歸 |
青皮 |
甘草 |
五靈脂 |
穿破石 |
焦山梔 |
煨薑片 |
川楝子 |
本方取材自《婦人良方》。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為君藥。白芍養血柔肝;當歸養血和血,並為臣藥。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佐以丹皮、薄荷、焦山梔疏解郁熱,並以川楝子、玄胡、青皮疏肝行氣止痛,五靈脂活血化瘀止痛,穿破石袪
風濕,活血通經;煨薑片辛散達郁,共為佐藥。全方常用於肝郁血虛所致的月經不調。
方藥(2):少腹逐瘀湯加味
乾薑 |
桂枝 |
沒藥 |
小茴香 |
川芎 |
當歸 |
芍藥 |
延胡索 |
青皮 |
五靈脂 |
穿山甲 |
皂角刺 |
蒲黃 |
|
本方取材自《醫林改錯》。方中川芎、當歸、芍藥活血化瘀,青皮以行氣止痛;乾薑、桂枝、沒藥、小茴香、延胡索疏肝行氣,溫經止痛。蒲黃、五靈脂、皂角刺、穿山甲化瘀止痛,活血通經消癥。
5.肝氣鬱結型
治法:疏肝解鬱,行氣養血。
方藥(1):開郁種玉湯加減
當歸 |
香附 |
白朮 |
女貞子 |
丹皮 |
花粉 |
郁金 |
合歡花 |
茯苓 |
白芍 |
|
|
本方取材自《傅青主女科》。方中當歸、白芍養血柔肝,女貞子補肝腎之陰;香附、郁金、合歡花舒肝理氣,以解肝郁;丹皮涼血活血;白朮、茯苓健脾胃以資化源;花粉清熱生
津潤
燥。全方共奏疏肝理脾,養血調經之效。
方藥(2):調經種玉湯
當歸 |
香附 |
肉桂 |
茯苓 |
丹皮 |
熟地 |
生薑 |
乾薑 |
白芍 |
川芎 |
陳皮 |
熟艾 |
玄胡 |
吳茱萸 |
|
本方取材自《古今醫鑒》。方中以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四物,滋陰養血調經;肉桂、乾薑、吳茱萸溫經通脈為主;並以茯苓、陳皮健脾和胃;香附、丹皮、玄胡理氣化瘀止痛為輔;以生薑、熟艾溫經散寒調經為佐。全方共奏溫經養血之效,使其經調而胎孕可成。
6.痰濕內阻型
治法:溫補脾腎,燥濕化痰養血。
方藥(1):蒼附導痰丸加減
蒼朮 |
香附 |
陳皮 |
半夏 |
茯苓 |
膽南星 |
枳殼 |
當歸 |
川芎 |
澤蘭葉 |
甘草 |
|
方取材自《廣嗣紀要》。本方膽南星、半夏燥濕化痰,為君藥。臣以蒼朮、茯苓、陳皮燥濕健脾;香附、枳殼以理氣;當歸、川芎、澤蘭葉以養血活血止痛;甘草為
使藥。
方藥(2):脂膜導痰湯
南星 |
枳殼 |
制半夏 |
防風 |
滑石 |
羌活 |
生薑片 |
川芎 |
茯苓 |
橘紅 |
車前子 |
|
本方取材自《徐靈胎醫書三十二種,種子要方》。本方以南星、制半夏燥濕化痰,為君藥。臣以茯苓、橘紅、枳殼以健脾行氣和胃;滑石、車前子以清熱袪濕,防風、羌活以袪風勝濕。佐以川芎活血行氣,袪風止痛,並以生薑辛散以助降逆和中。
當歸、烏藥、仙靈脾
(二)人工周期療法
按個人體質及月經規律變化,採用中藥來調理月經周期,中醫稱為「種子調經法」。
中醫師依據經期、經後、排卵和經前四期中,腎氣及氣血的具體變化,參考女性生理及內分泌活動的改變,來制定相應的人工調經原則。達到調理月經,疏通輸卵管等,以促進排卵,為受孕創造必要條件。
根據中醫理論,只有腎氣充實,精血旺盛的情況下,才能
天癸至,衝脈盛,任脈通,使月經按時而下。月經與衝任二脈關係密切,而孕之本在腎。每次來潮的過程,體內腎陰、腎陽、氣血,及相應臟腑都會產生變化。
由於周期性內在變化並不能完全反映在體表,醫師會利用現代醫學手段,進一步掌握各階段的依序演化來設計方案。因此,這套方法是以中醫理論為基礎,結合現代的神經內分泌知識。
其總的原則為:
-
- 增殖期 ( 第 6 至 10 天 ) :補肝益腎,健脾和胃,使血充精益,氣血調和。以促進子宮內膜及卵泡發育。
- 排卵期 ( 第 11 至 16 天 ) :補肝腎,養精血,溫陽通絡,活血化瘀。以促進排卵。
- 分泌期 (第17至25日):溫陽補腎,滋養衝任。以促進黃體成熟,便利受精著床。
- 行經期 (第25至5天):一般不需治療。如行經不暢,則以理氣行血調經為主。
中藥調經多用於卵巢功能低下的無排卵,或黃體功能低下,或子宮發育不全。此法較西藥副作用少,長期服用也不會對卵巢產生抑制作用。更可以改善體質,為受孕作準備。但必須注意,如正接受西藥人工周期療法或人工受孕療程時,一定要告訴主診醫生,以免互相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