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針刺手法
針灸治療過程中,患者必須維持適當體位,以便於腧穴定位,進針操作以及留針。醫師通常雙手配合進針,一手持針一手按壓。首先在穴位處揣摩循按,了解肌肉厚度、孔隙大小、骨骼位置深淺,或撥開肌腱,或推避血管,協調對準針位,方便運用指力使針尖迅速刺透皮膚,刺入預定深度,運用適當手法刺激。也有採用針管進針,即將毫針套上針管,貼放在穴位上,以手指叩彈針尾,利用導引力穿過表皮,退出針管,再運用行針手法。
針刺過程中,有效的刺激強度是以「得氣」為標志。「得氣」又稱「針感」,是針刺腧穴後所產生的經氣感應。由於刺激部位與組織結構、個體差異以及對感覺的形容不同,可出現各種各樣的針感。通常醫師會感到針下沉重滿緊,如魚吞鈎鉺之浮沉活動;同時患者也會出現相應的酸、麻、脹、重、觸電、溫熱、涼爽等感覺,甚至沿一定方位散播的現象。一般來說,得氣迅速時療效較好,得氣較慢時療效就差,若不得氣時可能無效。
由於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點,針刺深淺及手法要求各異。同一腧穴,由於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不同,所產生針感的強弱、傳感方向、效果有明顯差異。掌握正確的針刺角度、方向和深度,對增強針感,提高效療,防止意外事故非常重要。要注意在臨床情況下具體靈活運用。
針刺進針手法- 角度:針刺的方向與皮膚呈90°左右為直刺,適用於身體大部分腧穴;呈45°角左右為斜刺,適用於骨骼邊緣和不宜深刺的穴位;呈15°角左右為沿皮刺,適用於肌肉淺處或施行透穴時。
- 深度:每個腧穴的針刺深度,已在腧穴論述中註明。總的來說,身體瘦弱宜淺刺;身強體肥者宜深刺;年老體弱及小兒嬌嫩之體宜淺刺;中青年身強體壯者宜深刺;頭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處的腧穴要淺刺;四肢、臀等肌肉豐滿處的腧穴可深刺。
- 提插法:使針上、下來回活動,提插時用力要均勻,動作輕巧。
- 撚轉法:手指持住針柄,進行旋轉交替動作。
- 循法:以手指順著經脈的循行路線,輕輕地按柔或叩打。此法有行氣、催氣之功。若針下過於沉緊時,亦可緩和之。
- 刮柄法:用手指頻頻刮動針柄。
- 彈柄法:以手指輕輕叩彈針柄。
- 搖柄法:手持針柄進行搖動。
- 震顫法:手持針柄,輕微快速地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