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醫觀點看高血壓,多因精神刺激,憂思過度;或嗜食肥甘厚味、飲酒、吸煙;或體質偏陽盛,加上精神因素,導致體內
氣血失衡,出現
肝陽偏亢,甚至
痰火上擾。老年人還跟肝
腎兩虛,
陰虛陽亢有關。
高血壓的病因和發病機理十分複雜,目前還不是十分明確。事實上血液循環的調控,可以涉及包括心臟、血管、血液組成、神經系統、內分泌腺以及一些器官在內,這些環節在高血壓形成後都可能受影響。
西藥降壓大多針對某一環節來處理。對於服用西藥降壓後,血壓控制仍不理想者,中醫療法可以作為治療計劃的一部分。中醫能夠針對個體情況,進行整體綜合性調節,不僅能提高降壓效果,還保護重要器官,兼顧其他並存的健康問題。這將大大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也是中醫藥治療高血壓病的優勢所在。
針灸刺激對人體起到綜合、多環節、多靶點的調節作用,如通過擴張血管、降低心臟泵力、促排尿,鎮靜中樞,引導血液流向身體周邊等等,達到降壓目的。適當的選穴及熟練操針非常重要,這樣才能準確地激發體內生物活性和神經功能,從而改善高血壓患者的大腦和神經功能紊亂狀態,糾正血流和心臟功能等,即中醫所謂的疏經通絡,調節氣血,以平穩降壓。
針灸降壓穴位有很多,臨症常用的有:大椎(Gv 14)、肩井(Gb 21)、肺俞(Bl 13)、梁門(St 21)、太陽(Ex-Hn 5)、風池(Gb 20)、湧泉(Ki 1)、三陰交(Sp 6)、太溪(Ki 3)、太沖(Lr 3)、足三里(St 36)、曲池(Li 11)、中院(Cv 12)、豐隆(St 40)、百會(Gv 20)、氣海(Cv 6)等。中醫治療特色是
辨証論治,對高血壓病而言,不僅要知道血壓或患者病史,還要準確辨証。不同
証型治療原則各不相同,劃分証型令治療更準確,療效更佳。針灸處方是以
經絡理論為主導,結合
臟腑氣血理論,根據辨經、辨証、辨病來確診,再依此將有關穴位組合而成。
針灸降壓一般以平肝潛陽為主,佐以對症加減。以下是
高血壓症候的針灸處方舉列:
肝火上炎
多在
肝經、
膽經、
腎經選擇
腧穴為主,用
瀉法。
處方舉列:太沖(Lr 3) 太陽(Ex-Hn 5),輔以風池(Gb 20)、太溪(Ki 3)
肝腎陰虛
多在腎經、肝經、
脾經選擇腧穴為主,補法。
處方舉列:太溪(Ki 3)、照海(Ki 6)、三陰交(Sp 6)、太沖(Lr 3)
陰虛陽亢
多在
心包經、腎經、脾經、肝經選擇腧穴為主,用平補平瀉法。
處方舉列:風池(Gb 20)、曲池(Li 11)、內關(Pc 6)、太沖(Lr 3)、太溪((Ki 3)
肝陽化風
多在
督脈、肝經、心包經選擇腧穴為主,用瀉法,或加用點刺出血法。
處方舉列:人中(Gv 26)、百會(Gv 20)、內關(Pc 6)、足三里(St 36)、太沖(Lr 3)
痰濁壅盛
一般選取
三焦經、肝經、
胃經的腧穴為主,用平補平瀉法。
處方舉列:風池(Gb 20)、豐隆(St 40)、足三里(St 36)、太沖(Lr 3)
瘀血內阻
多見於老年高血壓患者,同時常兼有動脈硬化以及心、腦血管疾病。一般選取
背俞穴、募穴,及
任脈、
心經的腧穴為主,用瀉法。有需要時,可進行放血療法,通過刺絡破血,以祛瘀通經,對於本型高血壓患者療效更佳。
處方舉列:心俞(Bl 15)、膈俞(Bl 17)、巨闕(Cv 14)、內關(Pc 6)、陰卻(Ht 6)、膻中(Cv 17)
陰陽兩虛
多見於高血壓後期,一般選取背俞穴,以及任脈、督脈、胃經、脾經的腧穴為主,用補法,可加
灸。
處方舉列:腎俞(Bl 23)、命門(Gv 4)、氣海(Cv 6)、關元(Cv 4)、足三里(St 36)、三陰交(Sp 6)
衝任失調
此型多見於
婦女更年期,血壓不穩定。一般選取任脈、心經、肝經、脾經、腎經的腧穴為主,用平補平瀉法。
處方舉列:氣海(Cv 6)、三陰交(Sp 6)、太沖(Lr 3)、太溪(Ki 3)、神門(Ht 7)
操作時,雙側刺激,針感要求「
氣至病所」,之後留針20~30分鐘。開始每日一次,10次為一療程。2周後根據血壓變化改為每周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