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是經典的中醫養生和治療實踐,體現中醫的“天人相應”、“
整體觀",以及“治未病”觀念。
冬病:指在冬季容易發作、復發或加重之虛寒性疾病。由於患者體質偏虛寒,加上冬天寒冷,內外皆
寒,所以容易發作。
夏治:指在夏季,通過溫補
陽氣、散寒驅邪、活
血通
絡等治療方法,增強人體抗病能力,清除體內寒濕,以預防和減少冬季疾病的發作。其中,以老年性慢性支氣管炎的效果最為顯著。
中醫師會選在“三伏天”進行此預防性治療。“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持續約30 ~ 40天,氣候特點為極熱、高濕度、空氣不流動,中醫認為是自然界和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
適合冬病夏治的慢性病包括:
- 呼吸疾病: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慢性咳嗽、反復感冒、過敏性鼻炎、慢性咽炎等,最常用。
- 消化疾病:慢性胃腸炎、腹瀉、消化不良(虛寒型)。
- 風濕骨病:風濕關節炎、頸椎病、腰椎病、肩周炎等。
- 婦科疾病:痛經(寒凝血瘀型)、宮寒不孕、產後痛症等。
- 兒科疾病:小兒哮喘、過敏鼻炎、遺尿等。
- 亞健康調理:陽虛體質、四肢冰涼、畏寒怕風、免疫低下者。
冬病夏治可以是以口服或敷貼方式施行。
(I) 口服藥
以溫腎壯陽為主,如
金匱腎氣丸、
右歸丸等,通常建議低劑量服用一個月。
(II) 外治敷藥
將藥材製成膏狀、糊狀或餅狀,直接貼敷在特定穴位或患處,通過藥物的滲透作用和穴位刺激作用,來達到治療目的。這種方法歷史悠久,安全方便,且副作用較小,應用廣泛。對於疼痛、發炎、循環等問題最有效。
敷藥是一種非創傷性療法,與口服治療相比,所引起的全身副作用最小,常與針灸或拔罐一起應用,以增強治病療效。
冬病夏治常用敷貼方:白芥子(20g)、元胡(15g)、細辛(12g)、甘遂(10g);磨成細末,用鮮薑60g搗汁調成藥糊,分攤在6塊直徑約5cm的油紙或膠膜上(藥餅直徑約3cm),備用。
使用方法:將藥餅交替敷貼在兩組穴位:
- 第1組:肺俞(Bl13)、心俞(Bl15)、膈俞(Bl17)
- 第2組:肺俞(Bl13)、頸百勞(Ex-Hn15)、膏肓(Bl43)
將藥餅敷在雙側穴位上,膠布固定,保持4至6小時。如敷貼位置感到灼痛,可提前取下;局部微癢或有溫熱舒適感,可多貼幾小時。每伏貼一次,每年三次,連續三年。有助支持整體免疫力,同時糾正異常過度(過敏)的身體反應。
注意事項:
- 不要敷貼在皮膚破損或傷口處。
- 注意藥貼可能產生刺激或過敏反應。
- 不適合有發熱和急性炎症的情況,例如關節紅腫伴發熱。
如若不屬典型
脾腎陽虛者,即沒有表現畏寒、四肢冰冷、腰膝酸軟、慢性腹瀉或浮腫等,但仍有功能低下者,如消化不良、食慾不振、腹脹、容易疲勞、精力不足等。建議向中醫師諮詢,進行更溫和的夏季
滋補強身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