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季節改變飲食
同樣地,中醫會順從春、夏、秋、冬四季的陰陽消長規律,來適應一年中寒熱溫涼的氣候變化。中國人普遍相信進補調養,飲食習慣亦注重自然規律。調節飲食是保持健康長壽最基本方法。根據中醫理論,人體只要始終調整在陰陽相對平衡狀態中,就可以預防和減少疾病。根據季節特點,結合個人的體質、食物或藥物的性味等,實行合理調配飲食;可以增進人體對外界的適應力,達到調整陰陽,恢復內在動態平衡的目的。
中醫季節飲食保健,是根據中醫有關"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制定的。所謂"春夏養陰、秋冬養陽",是由於春夏季人體陽氣都充實於體表,體內的陽氣卻顯得不足需要補給;秋冬氣候乾燥寒冷,故須滋陰防燥,並貯存能量為來季作好準備。
中醫對四季所提倡的飲食指導
春三月
春季養生之道突出一個"生"字。春天是萬物生長,陽氣初生的時節。中醫認為,為適應春季陽氣升發的特點,此時應該扶助陽氣,增強抵禦以風邪為主的外邪入侵。所以在飲食上可適當地進食溫補陽氣的食品,減少生冷黏滑食物。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肝臟與春天相適應,酸味食物入肝,若多食會使偏亢的肝氣更旺,並繼而影響脾胃的運化功能。所以食物性味宜少酸增甜,多食甜以補助脾胃;適合的食物有:麥、棗、山藥、豆豉、花生、蔥、香菜、芹菜、萵苣、菠菜或芥菜等。
夏三月
夏季養生之道突出一個"長"字。夏季是一年之中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多雨水,使萬物生機茂盛。中醫認為此時人體陽氣向外,陰氣潛伏在內裏;其主要表現為氣血相應地旺盛,並且活躍於體表,使汗液排泄增加,功能活動加強,精力充沛。夏季飲食調養是有必要的,一方面代謝增強使營養消耗增加,另外由於食慾減低及消化吸收不良,又限制了正常的攝取;所以很易引起代謝紊亂。飲食方面除應補充營養及水份外,食物性味宜適當地 少苦增辛,少吃熱性食物如羊肉等,以避免與夏季相適應的心臟亢奮。同時亦忌食過量的生冷,以溫食為宜,否則容易損害陽氣。此時濕邪及暑熱經常困擾,容易引起出汗,口渴,煩躁,身重疲憊,無食慾,額頭沈重等。適當地進食清淡應時之蔬果可以解渴消暑,清熱利濕,如西瓜、苦瓜、桃、草莓、蕃茄、綠豆、黃瓜、冬瓜、南瓜、薑、蓮藕、蓮子、薏苡仁、山藥為佳品。
秋三月
秋季養生之道突出一個"收"字。秋天氣候涼爽乾燥,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此時陽氣漸收,陰氣漸長,人體的代謝也開始陽消陰長地過渡。中醫認為秋天應防燥護陰;因為氣候乾燥,容易出現口乾咽燥,皮膚粗糙,流鼻血,脫髮,或偶爾有便秘的燥象,故飲食應以滋陰為主。合適食物有芝麻、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甘蔗、百合、雪耳等柔潤食物。肺臟是人體與外界大氣交換的場所,最易受秋燥損害,食物性味宜少辛辣增酸;盡可能少食蔥、薑、蒜、肉桂等辛味之品,多進食一些酸味蔬果如蘋果、柚子、檸檬、山楂等,都可以滋養肺臟。
冬三月
冬季養生之道突出一個"藏"字。冬季氣候寒冷,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萬物以冬眠狀態來養精蓄銳,並為來春作好準備。人體的代謝也處於相對緩慢的水平。冬季飲食對正常人來說,應當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即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熱,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如羊肉、鵝、鴨、核桃、栗子、籮蔔、木耳等。為避免維生素缺乏,亦應多食新鮮蔬菜。冬天與腎臟相適應,腎臟的收攝功能促進能量蓄備。食物性味方面少鹹增苦,可以減輕腎臟的負擔。冬季亦是進補的時機,由於身體代謝較緩,營養物容易積存,選擇具有不同功能的食物,或在膳食中適當地加入藥材,增強臟腑功能或補充不足,可提高抗病能力。
以上四季飲食養生原則是根據經驗所得;細節可能與其他原則有異。這是由於食物與外界影響對人體有不同的沖擊;食物消化後,會成為自身的一部份,但外界影響卻持續地存在。基本上古時中醫的飲食哲學是,注重食物的來源,以應時及土產為主。現今西式飲食不健康的主要原因為,太多數並非天然的,而是工業加工食物。天然、土產及無化學成份食品是重要選擇原則。
參考
作者:
編輯:
Special thanks to Elpidio Talens Juan for helping with article graph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