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大事年表


關於中醫藥發展

傳統中醫歷史悠久,理論體系完整,療法獨特,蘊藏豐富的實踐經驗。縱覽歷史發展進程, 其醫學基礎早在二千年前已形成,歷代醫家繼承前人知識,闡發其理論,使原有基礎得到充實和發揮, 再結合各自的文化修養和醫學經驗,不斷補充、創新,而形成現今的局面。

總括來說, 中醫學的發展是以典籍註釋為主導;利用前人奠定的基礎為依據,將內容不斷註釋而逐步完善起來的。認識這些發展進程,可深入體會中醫的貢獻及局限性。

《黃帝內經》英、法文版本。  

本節中醫藥發展大事年表,分為七個階段,記載日期、人物/大事、成就:

I. 醫藥起源

遠古時代 (公元前2200年)


II. 早期醫藥衛生活動

商代 (公元前1700∼1100年)

  • 根據甲骨文記載,當時已有許多病症名稱, 同時開始有除蟲、洗澡、洗臉等衛生知識。
  • 伊尹 : 傳說他精於烹調,是湯液的發明者。

III. 醫學理論體系初步形成

周朝 (約公元前1100∼221年)


秦 漢時期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IV. 醫藥學全面發展 

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 (公元220~581年)

  • 王叔和《脈經》 成就 : 現存最早的中醫脈學專著,奠立了脈理與方法的系統化、規範化基礎。
  • 皇甫謐《針灸甲乙經》 成就 : 最早期的完整針灸療法參考文獻。記有大量古代醫學文獻,為後世發展建立規範。
  • 葛洪《肘後救卒方》成就 : 臨床第一部急救手冊,包括臨床常見病、急病,以及相關的治療摘要。
  • 雷斆《雷公炮炙論》成就 : 第一本藥物炮製學專著,為當時制定了藥物炮製的規範。
  • 龔慶宣《劉涓子鬼遺方》成就 : 現存最早的中醫外科專書。
  • 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成就 : 共載藥物730種,對當時的中藥知識作了勘訂整理。本書為後期中藥分類的典範,是直至7世紀中期的主要醫藥文獻。

隋唐時期 (公元 581~907 年)


V. 醫藥學突出成就與創新

五代、宋朝 (公元 907∼1279年)

  • 982〜992年,王懷隱《太平聖惠方》成就 : 受命於宋政府編輯的大型方書,共載藥方16,834首,還包括理論、法則、組合、用藥等完整知識。本書是總結公元10世紀以前的大型臨床方書。
  • 1027年,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成就 : 詳述手足三陰三陽經脈,及任、督二脈的循行路線和腧穴。
  • 1027年,王惟一受命主持設計及鑄造針灸銅人,為中醫史上形象實物教學法的重要發明。
  • 1057年,宋政府設立「校正醫書局」,校定古代醫書,編寫本草、醫方,並刊刻印行。
  • 1060年,掌禹錫《嘉祐補注神農本草》成就 : 書中記載的藥物達1083種。
  • 1061年,蘇頌《本草圖經》成就 : 中國第一部刻版藥物圖譜。
  • 1075年,蘇軾、沈括《蘇沈良方》成就 : 個人編著方書。
  • 1076年,宋政府設立「太醫局」,下設「賣藥所」,後改稱「醫藥惠民局」。即國家開設藥局,為公共福利而設。
  • 1082年,唐慎微《証類本草》成就 : 個人編著,代表宋代藥物學最高成就。
  • 1086年,韓衹和《傷寒微旨》成就 : 早期研究《傷寒論》專著。
  • 1093年,董汲《小兒斑疹備急方論》成就 : 論述痘疹病源及治法,並附有方藥。
  • 1098年,楊子建《十產論》成就 : 敘述各種難產和助產方法,為婦產科專著。
  • 1100年,龐安時《傷寒總病論》成就 : 早期研究傷寒及時溫病的專著。
  • 1102〜06年,楊介《存真圖》成就 : 較早地利用解剖經驗,根據實物描繪而編成的解剖圖譜。
  • 1103年,宋政府設「修合藥所」,後改稱為「醫藥和劑惠民局」,即官方藥物炮製坊。
  • 1107年,陳師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成就 : 宋政府屬下藥局的成藥處方指南。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局醫方典籍之一,為當時製藥的規範。
  • 1107年,朱肱《類証活人書》成就 : 將《傷寒論》原文以問答形式敘述,並增補原書治法之不足。
  • 1111〜 17年,宋醫官合編《聖濟總錄》成就 : 宋政府編修醫書,廣泛收集歷代方書及民間方藥。
  • 1116年,寇宗奭《本草衍義》成就 : 在本草理論上提出氣味新說,同時評論當時的一些謬誤。
  • 1119年,閻孝忠《小兒藥証直訣》成就 : 引用名醫錢乙 的理論與經驗編成,此書對後世兒科學的理論與實踐有指導作用。
  • 1132年,許叔微《普濟本事方》成就 : 個人編著方書。
  • 1144年,成無己《注解傷寒論》成就 : 現存全面註解《傷寒論》的最早的註釋本。
  • 1150年,劉昉《幼幼新書》成就 : 本書整理匯集了宋以前有關兒科學的成就。作者發明小兒指紋觀察法,如虎口三關指紋檢察等。
  • 1174年,陳言《三因極一病証方論》成就 : 進一步敘述「三因致病說,為後世病因著述所遵循。
  • 1182年,劉完素《素問玄機原病式》成就 : 研究《素問》,探討疾病發生機理。
  • 1186年,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成就 : 重視「五運六氣」學說。
  • 1186年,張元素《珍珠囊》成就 : 對藥物歸經學說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 1189年,崔嘉彥《崔氏脈訣》成就 : 將《難經》、《脈經》、《脈訣》內容加以論述,精煉了脈學。
  • 1208〜24年,宋太醫局《小兒衛生總微論方》成就 : 由南宋太醫局刊刻,又名《保幼大全》。收編了南宋以前的兒科資料,總結精髓並加以系統論述。
  • 1217〜21年,張從正《儒門事親》成就 : 提倡 「六門三法」。
  • 1220年,王執中《針灸資生經》成就 : 首創以因証配穴,來指導臨床針灸治療。
  • 1224年,張杲《醫說》成就 : 較早的中醫史專著,廣泛匯錄南宋以前記載於各種文史著作中,有關醫學典故、傳說等史料。
  • 1226年,聞人耆年《備急灸法》成就 : 討論常見急性病証的灸治法專著。
  • 1237年,陈自明《婦人大全良方》成就 : 一部內容豐富的總結性婦產科專著,長期為後人所應用。
  • 1247年,李杲《內外傷辨惑論》成就 : 發揮了張元素(1151〜1234)臟腑辨証之長,書內區分了外感與內傷病証。
  • 1247年,宋慈《洗冤錄》成就 : 法醫學專著,為處理死傷獄斷案的法典和依據。
  • 1249年,李杲《脾胃論》成就 : 內科脾胃病專書,很有實用價值。
  • 1253年,嚴用和《濟生方》成就 : 個人著作,為嚴氏50餘年經驗的總結,收載藥方400首。
  • 1254年,陳文中《小兒痘疹方論》成就 : 論述痘疹病因治法,並附有方藥。
  • 1263年,陳自明《外科精要》成就 : 本書標誌當時外、傷科的確立。
  •  
金元時期 (公元1115~1368年)

  • 1294,曾世榮《活幼心書》成就 : 元代專書,選錄了切於實用的兒科驗方。
  • 1306,王好古《湯液本草》成就 : 介紹藥理、各病主治藥、用法和炮製。
  • 1330,忽思慧《飲膳正要》成就 : 以正常人膳食標準立論,制定了一般飲食衛生法則。
  • 1335,齊德之《外科精義》成就 : 對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機和診斷方面都有一些新觀點。
  • 1343,危亦林《世醫得效方》成就 : 設有骨折脫位的整復及固定專論,對骨傷科有重要貢獻。
  • 1347,朱震亨《格致餘論》成就 : 力倡「相火論」,「陽常有余,陰常不足」的學說。
  • 1347,朱震亨《局方發揮》成就 : 反對忽略辨証,機械地搬用「局方」和濫用辛燥藥物的風氣。

VI. 醫藥學理論和實踐深入發展

明朝 (公元1368∼1644年)

  • 1368王履《醫經溯洄集》成就 : 本書將傷寒 溫病區分開來,分別對相關的治療方法加以詳述。對溫病學的發展有一定影響。
  • 1406,朱橚及同胞《救荒本草》成就 : 選定可供災荒時食用的植物414種。
  • 1406,朱橚及同胞《普濟方》成就 : 古代最大的一部方書,集15世紀以前之大成。
  • 1408,明政府《永樂大典》成就 : 大型類書,收載明代以前的醫書甚多。乃古代中國最大的典籍。
  • 1442,冷謙《修齡要旨》成就 : 一部內容豐富的氣功與養生保健專書。
  • 1443,明太醫院特請專人仿照宋代式樣,另行鑄造針灸銅人。
  • 1492,王綸《本草集要》成就 : 藥物專著,發展了陶弘景(456〜536)的通用藥分類法。
  • 1528,薜己《口齒類要》成就 : 現存早期的中醫口齒科專書。
  • 1529,高武《針灸聚英發揮》成就 : 匯集了16世紀初以前,十多種針灸文獻的理論與治療經驗,同時附有作者的一些見解及評論。
  • 1529,薜己《內科摘要》成就 : 中醫史上第一本以內科命名的醫籍。
  • 1529,薜己《正體類要》成就 : 記載正骨手法19種及外科方劑等,論述簡明實用。
  • 1549,江瓘《名醫類案》成就 : 載錄了歷代名醫治案,是中國第一部以疾病種類編纂的大型醫案專著,不僅對歷代臨床醫家有指導作用,對醫案學發展亦有重要的意義。
  • 1550,沈之問《解圍元藪》成就 : 最早的麻風病專書。
  • 1554,薜己《癘瘍機要》成就 : 麻風病專書,有關辨証論治,方藥及驗案介紹。
  • 1556,徐春甫《古今醫統大全》成就 : 輯錄230余部醫籍,並將其他文獻中有關醫學內容也加入編纂而成。
  • 1564,李時珍《瀕湖脈學》成就 : 豐富了中醫脈學內容。
  • 1567〜72,人痘接種法見於記載,之後廣泛流傳,並傳入歐洲多國。
  • 1575,李梴《醫學入門》成就 : 醫學啟蒙與入門專著,附有醫德專述。
  • 1578李時珍《本草綱目》成就 : 總結了16世紀前的中草藥經驗與知識。
  • 1584,吳崐《醫方考》成就 : 扼要論述有關方劑之命名、藥味組成、方義、功效、適應証、加減應用、禁忌。是明代著名的方劑學著作。
  • 1586,馬蒔《黃帝內經素問靈樞注証發微》成就 : 將《素問》《靈樞》重新分卷加以註釋,也是《靈樞》的最早全註本。
  • 1589,方有執《傷寒論條辨》成就 : 將《傷寒論》原文詳加考訂註釋。
  • 1591,高濂《遵生八箋》成就 : 有關養生保健的論述。
  • 1601,楊繼洲《針灸大成》成就 : 介紹了綜合針灸與藥物治療的經驗,是明代重要的針灸專書。
  • 1602〜08,王肯堂《証治准繩》成就 : 包括雜病、類方、傷寒、瘍瘡、幼科、女科共六科診治法則,又稱《六科准繩》。
  • 1604,龔雲林《小兒推拿秘旨》成就 : 總結了前人有關小兒按摩療法及成就,並加入作者經驗。
  • 1615,龔延賢《壽世保元》成就 : 闡明內、外、婦、兒各科病証的診斷及綜合療法。
  • 1617,陳實功《外科正宗》成就 : 主張對外科疾病調理脾胃,並對多項手術及癌腫有精確描述。
  • 1620,武之望《濟陰綱目》成就 :以經、帶、胎、產諸病分列綱目編撰,便於婦科臨症應用。
  • 1622,繆希雍《炮炙大法》成就 : 對學習、研究中藥炮製法,及用藥注意事項均有重要參考價值。
  • 1624,張介賓《類經》成就 : 根據性質將《內經》原文再分類,並予以註解,很有參考價值。
  • 1632,陳司成《霉瘡秘錄》成就 : 較早的梅毒專書。
  • 1640,張景岳《景岳全書》成就 : 有關內科疾病的綜合性醫籍,包括理論、診斷、治療、各家論述評議、經驗、方劑等。是論述理論與臨症各科診治的全書。
  • 1640,施沛《祖劑》成就 : 收集明代以前著名方劑,並加以歸類闡明。對古代方劑學有參考價值。
  • 1642,吳有性《溫疫論》成就 : 創立「戾氣」學說,即現代有關細菌或病毒性傳染病學說,對傳染病的發展有突出貢獻。
  • 1642,李中梓《內經知要》成就 : 《內經》精簡註釋。

 清朝 (公元1644∼1911年) 

  • 1644,傅仁宇《審視瑤函》成就 : 記載眼科病症108証,308餘方劑,附有插圖,又稱為《眼科大全》。
  • 1665,祁坤《外科大成》成就 : 記有外科辨証論治要點與常用方劑。
  • 1669,柯琴《傷寒來蘇集》成就 : 《傷寒論注》、《傷寒論翼》、《傷寒附翼》合編本。
  • 1670,張志聰《黃帝內經素問靈樞集注》成就 : 使《內經》的不少疑難問題得到闡明。
  • 1682,汪昂《醫方集解》成就 : 一本應用較廣的方書。
  • 1687,趙獻可《醫貫》成就 : 強調「命門之火」的重要,提倡溫補療法。
  • 1687,李用粹《証治匯補》成就 : 收集了內科雜病的各家論述和經驗,共載80餘種病症的辨証論治。
  • 1694,汪昂《本草備要》成就 : 介紹藥性專書,書中已明確地指出吸煙的禍害。
  • 1694,汪昂《湯頭歌訣》成就 : 中醫方劑學重要入門書。
  • 1694,張璐《張氏醫通》成就 : 醫學叢書,記載古今各科醫學知識,還介紹了接種人痘方法。
  • 1695,夏鼎《幼科鐵鏡》成就 : 對兒科的推拿療法頗為重視,敘述了作者本人的經驗與見解;對於指紋望診及驚病的各種病証也提出不同的看法。
  • 1697,王宏翰《古今醫史》成就 : 有關醫學史論述。
  • 1723,蔣廷錫《古今圖書集成》成就 : 受命於清政府編輯的大型類書,內有《醫部全錄》520卷。
  • 1729,尤怡《金匱要略心典》成就 : 對《金匱要略》進行校正、註釋和闡述,說理清楚。
  • 1729,尤怡《傷寒貫珠集》成就 : 將《傷寒論》原條文作適當的連貫與再分類。
  • 1732,程鍾齡《醫學心悟》成就 : 綜合性醫書,在醫學入門書中很有影響。其中也談及醫德的具體要求。
  • 1740,王維德《外科証治全生集》成就 : 根據家傳四代外科經驗撰成。
  • 1742,吳謙《醫宗金鑒》成就 : 受命於清政府修纂之醫學叢書。流傳頗廣,為學習中醫的重要讀本。介紹了人痘接種方法,並繪製多類骨傷治療的用具圖。
  • 1746,葉天士《溫熱論》成就 : 有關溫熱病理論與經驗總結。
  • 1746,葉天士《臨証指南醫案》成就 : 醫案專輯。
  • 1750,陳復正《幼幼集成》成就 : 根據前人的兒科論述,結合作者本人40餘年經驗與體會寫成。
  • 1757,張宗良《喉科指掌》成就 : 喉科專著。
  • 1757,吳儀洛《本草從新》成就 : 對於鑒別藥品真偽,藥物性味與加工炮製方法均有介紹。
  • 1759,徐大椿《傷寒類方》成就 : 將《傷寒論》內113首方劑再次分類與校註。
  • 1759,趙學敏《串雅》成就 : 廣泛收集和整理民間醫藥經驗與知識,突出民間走方醫用藥優點。
  • 1761,吳儀洛《成方切用》成就 : 收方豐富,條理清晰,註釋引証詳細,對學習方劑及臨床應用很有價值。
  • 1765,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成就 : 總結了1802年以前藥物學成就,載藥921種。
  • 1792,唐大列《吳醫匯講》成就 : 最早的中醫雜誌。
  • 1798,吳鞠通《溫病條辨》成就 : 確定了溫病學說的研究範疇,以及在人體的具體定位。使溫病學說更完整及系統化。
  • 1805,高秉釣《瘍醫心得集》成就 : 書中常從內科角度論述和治療外科疾病。是清代三大外科學派中,頗具影響的外科代表作。
  • 1808,錢秀昌《傷科補要》成就 : 骨傷科專輯。
  • 1820,陳修園《南雅堂醫書全集》成就 : 醫學叢書。
  • 1822,清統治者下令在太醫院內永遠廢止針灸科。
  • 1827,傅山《傅青主女科》成就 : 後人將傅青主(1607〜1684)以及其他醫家,有關女科經驗輯錄而成。對帶下、血崩、種子、妊娠、正產、難產、產後有簡要論述。
  • 1829,章楠《醫門棒喝》成就 : 廣泛討論醫學理論、診法,以及各科疾病的辨證論治,並附有醫案。
  • 1830,王清任《醫林改錯》成就 : 根據尸體解剖及臨床經驗寫成,強調解剖學的重要性。
  • 1838,鄭梅澗《重樓玉鑰》成就 : 根據個人的喉科理論與診治經驗整理而成的專輯。
  • 1840,江考卿《江氏傷科方書》成就 : 有關金瘡、接骨、跌打、損傷等骨傷科疾病專著。
  • 1842,中英簽訂「南京條約」,規定英國人可以在五個通商口岸設置醫館。
  • 1842,西醫學開始廣泛傳入,形成了中西醫並存局面。
  • 1843,周松齡《小兒推拿輯要》成就 : 對兒科雜病方面,傳統按摩療法的應用。
  • 1844,中美簽訂「望廈條約」,規定美國人可以在通商口岸設置醫館及禮拜堂等。
  • 1846,鮑相璈《驗方新編》成就 : 匯編了當時一些單方、驗方及秘方。
  • 1848,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成就 : 藥物圖譜,共收載植物1714種。
  • 1848,吳其浚《植物名實圖考長編》成就 : 輯錄歷代文獻中有關中藥的資料性著作,共收編植物838種。
  • 1852,王孟英《溫熱經緯》成就 : 是溫病學論述匯編,又是溫病診治參考專書。
  • 1852,王孟英《王氏醫案》成就 : 醫案專輯。全書詳述作者對溫病、雜病等治療驗案。
  • 1863,費伯雄《醫醇賸義》成就 : 繼承前人基礎,總結了一些慢性病經驗,並自創許多方劑。
  • 1864,吳尚先《理瀹駢文》成就 : 主張利用外治法通治內、外諸病。作者不但廣泛吸取前人的外治論述,又收集民間外治法經驗。
  • 1865,費伯雄《醫方論》成就 : 強調應根據病情處方,反對濫用某些通用方劑。
  • 1877,潘蔚《女科要略》成就 : 系統簡要地論述了婦產科常見的証治。
  • 1881,天津開辦「醫學館」,表示中國正式自辨西醫學教育。
  • 1882雷豐《時病論》成就 : 介紹各種時令病的病因、病理、症狀特點、以及辨証立法的依據。作者又擬定了一些自創的療法及方藥。
  • 1884,唐宗海《中醫匯通醫書五種》成就 : 是較早試圖匯通中西醫學的論著。
  • 1884,唐宗海《血証論》成就 : 有關血証的論述。
  • 1889,張振鋆《厘正按摩要術》成就 : 介紹各種按摩手法,附有兒科推拿的取穴及手法圖說。
  • 1892,馬培之《外科傳薪集》成就 : 對外科瘡瘍諸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 1892,朱沛文《華洋臟象約纂》成就 : 將人體結構、臟腑圖像與西醫生理解剖知識,以圖譜相互參照,加以論述。
  • 1901,鄭肖岩《鼠疫約編》成就 : 記載鼠疫預防及治法,並附有醫案和驗方。
  • 1901,鄭肖岩《偽藥條辨》成就 : 分門別類來訂修丸散膏丹方書,並考定訛傳藥品。
  • 1912,國民政府汪大燮等衛生官員首次正式提出議案,要求取締中醫學。

VII. 中醫學近百年的形勢

近代中國 (1912年∼ )

  • 1914,北洋軍閥政府主張廢止中醫,遭到中醫界的強烈反對,各地組織了「醫藥救亡請願團」進行斗爭。
  • 1921,謝觀《中國醫學大辭典》成就 : 共收名詞、術語、醫家、醫著70,000條目。
  • 1922,惲鐵樵《群經見智錄》成就 : 論述各種醫學典籍。
  • 1909〜24,張鍚純《醫學衷中參西錄》成就 : 綜合性醫書。在辨証論治選藥立方上,結合中西醫學理論與醫療實踐,理論見解獨到。
  • 1924,惲鐵樵《傷寒論研究》成就 : 在中西匯通的觀點上,註釋、補正、闡發《傷寒論》原文。
  • 1925,國民政府禁止把中醫課程列入醫學教育規程。
  • 1929,國民政府余岩等人提出「廢止舊醫以掃除醫事衛生之障礙案」,使摧殘消滅中醫的活動達到高潮。
  • 1929,事件引發全國醫藥團體聯合抵抗,最後決議被迫取消。
  • 1931,「中央國醫館」成立,致力推動中醫科學化思潮。
  • 1933,吳炳耀《針灸纂要》成就 : 介紹針灸取穴法,附有歌謠、解剖圖譜、經穴彩圖等。
  • 1935,陳存仁《中國藥學大辭典》
  • 1936,國民政府頒布「中醫條例」,當中仍充滿歧視中醫的內容。
  • 1936,曹炳章《中國醫學大成》成就 : 輯錄魏、晉至明、清歷代重要醫著及少數日本醫家著作。
  • 1950,中共政府召開第一屇全國衛生工作會議,確定「中西醫結合方式」的衛生行政方針。
  • 1955,中醫研究院成立。
  • 1956,中醫學院相繼在成都、上海、北京及廣州等成立。
  • 1956,舉辦了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
  • 1962,衛生部高等中醫院校統編的第一版中醫教材正式出版。
  • 1964,第二版中醫教材出版。
  • 1980,衛生部制定了「中醫、西醫、中西醫結合三支力量都要發展,長期並存」的方案。
  • 1980,中醫出版社成立。
  • 1985,國家中醫管理局成立。
  • 1986,中國氣功科學研究會成立。
  • 1987,世界針灸學聯合會在北京成立。

參考:
  1. Dominique Hoizey & Marie-Joseph Hoizey, translated by Paul Bailey, A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Ltd 1993.
  2. State Administration of TCM, Advanced Textbook 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ology, New World Press 1995.
  3. 甄志亞 主編《中國醫學史》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編譯:

Angela Collingwood, MSN, 綜合中醫藥控股有限公司.
Lawrence Lau, Ph.D., 綜合中醫藥控股有限公司.
Rose Tse, 綜合中醫藥控股有限公司.




更多熱門文章

上一篇 近代中國 (1912年∼ )
下一篇

主題

中醫藥大事年表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