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多汗症中醫診治


中醫看手足多汗症


手掌和足底的汗腺分佈較身體其他地方密集。多汗症表現以手掌多汗最常見,往往伴有足底多汗。嚴重者無論寒暑,手足均濕漉漉,造成學習、工作、社交困擾。


手足多汗症又名「掌蹠多汗症」,有家族遺傳性,大多數始於兒童或青春期,男女均可發病,持續數年,在25歲以後可能會自然減輕。手足長期浸漬汗水,容易併發脫皮、乾裂、皮炎、凍瘡、病毒疣或生癬等。

手足多汗是臨床的一種疑難病症,其治療取決於患者汗症輕重以及對個別療法的效果反應。一般來說,輕、中度手足多汗症,適合外用止汗產品,市面上有散、膏、液劑可供選擇,主要含10~35%的鋁鹽。正確使用方法是,每天睡前塗抹,用保鮮紙蓋上固定,早上起來洗掉。當出汗情況改善後,維持每週塗1次來控制。離子透入法(iontophoresis )亦適合手足多汗症,利用微弱電流刺激,短暫抑制汗腺分泌,每星期進行數天。用肉毒素 (Botox)在局部微量注射,雖然很痛,但有效控制嚴重手汗症,可維持6個月。最後,各種保守方法不理想時,可進行手術治療。一般來說,綜合性治療要比單一治療方法有更佳效果。

除此之外,精神情緒波動、某些食物刺激是明顯發作誘因。患者必須改善生活習慣,充足睡眠,常運動,學習放鬆技巧,同時少食刺激性食物如酒、咖啡、辛辣味等。

汗多,精神緊張時明顯加重,屬心陽不足表現

手足多汗辨証論治

根據中醫理論,脾主四肢,負責化生水谷精微並散佈四肢。脾胃有病,運化失常,津液旁溢四肢,致手足心汗出。手足多汗症主要責於脾胃,同時亦與其他臟腑有關。臨床表現有助了解病機:

  • 陽明熱盛:手足多汗伴便秘
  • 脾胃濕熱:手足多汗而質黏
  • 心腎陰虛:多汗伴手足心熱
  • 脾胃虛寒:手足冷濕


中醫辨証手足多汗症,除注意局部出汗輕重,亦全面了解伴隨症候。並常用固澀斂汗藥如酸棗仁、麻黃根、龍骨、牡蠣等,來加強止汗效果。

脾胃濕熱

手足多汗,伴有胸脘痞悶,不思飲食,身重體困,身熱不揚,小便短赤,大便不爽,舌苔黃膩,脈濡或濡滑脈。中醫治法為清熱,燥濕,和中。
舉例方劑三仁湯加白芍

心腎陰虛

手足多汗,伴有口乾,五心煩熱,無胃口,睡眠不佳,大便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中醫治法為滋陰,清熱。
舉例方劑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

脾胃虛寒

手足多汗,伴有四肢不溫,蒼白,胃口差,身倦乏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脈虛弱。中醫治法為溫補中陽。
舉例方劑理中湯加烏梅

心陽不足

手足心汗多,手汗尤甚,精神緊張時出汗明顯加重,睡眠不安。中醫治法為養心,安,斂汗。
舉例方劑桂枝湯加龍骨、牡蠣、龜板、酸棗仁、浮小麥

針灸治療手足多汗

手足多汗症,中藥治療配合針灸輔助,可加強神經穩定性,調節內分泌,達到抑制汗腺分泌的目的。

中醫認為手足心多汗,多因脾胃有病,或者肝經鬱熱累及於脾,脾不主津,致津液泄於四肢末端。
針灸選穴:脾俞(Bl 20)、胃俞(Bl 21)、中脘(Cv 12)、章門(Lr 13)、曲池(Li 11)、合谷(Li 4)、足三里(St 36)、三陰交(Sp 6)、陰郄(Ht 6)等。

另外,局部出汗常與經絡有關。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循行於手足心,針刺手法應疏通有關經絡,調暢經氣。

如屬心腎陰虛,宜在復溜(Ki 7 )和陰郄(Ht 6) 針刺補法,另加合谷(Li 4)針刺瀉法,以滋心腎,調營衛,固表止汗。

屬心腎陽虛,宜在復溜(Ki 7 )和氣海(Cv 6)針刺補法,以補心腎,助衛氣

手汗多者,針刺兩側內關(Pc 6),合谷(Li 4)透勞宮(Pc 8),並留針20分鐘。

穴位按摩舒緩多汗症


情緒波動往往誘發汗出,患者的心情愈焦急,出汗就愈多,造成惡性循環。在中醫屬於心神不安,心火動的表現,在心經(Ht)、心包經(Pc)或腎經(Ki)上,按揉適當穴位有助平穩心神,舒緩出汗情況。

手汗多的指壓穴位 

方法1:在內關(Pc 6)與神門(Ht 7),用力按揉5秒停2秒,各按摩5分鐘,有寧心安神作用。
方法2:以拇指按揉掌心,特別是少府(Ht 8)、勞宮(Pc 8),用力按壓揉動1分鐘,具有清除心腎虛熱的效用。
方法3:出汗伴有手足心熱,心煩,不易入睡者,除應按勞宮(Pc 8)和少府(Ht 8)外,宜加上足心的湧泉(Ki 1)。

中藥外洗抑制手足多汗

中藥外洗直接抑制汗腺分泌,又可一併防治其他手足毛病,如脫皮、爆裂、汗皰疹、手足癬等。這些中藥外用方法適合在家進行,作為日常美容護理一部份。

  • 黃芪30g、葛根30g、荊芥10g、防風10g。煎水,先熏後洗,適宜手汗者。
  • 明礬30g、綠礬30g、側柏葉60g、兒茶30g。煎水泡洗,適合有手足多汗伴有皰疹者。
  • 生黃芪30g、葛根20g、明礬15g。煎水,先熏後洗,適用於工作緊張時手足汗多者。
生黃芪30g、葛根20g、明礬15g
  • 茶葉25g、鹽25g,適宜足汗多者泡洗。
  • 明礬30g、苦參15g、丁香10g、葛根15g、馬齒莧15g、赤石脂30g,煎水浸洗,適合足汗、足臭者。
  • 蒼耳子60g、苦參30、蛇床子30g、黃柏30g、明礬30g、蜂房15g,煎水浸洗,止汗殺菌消癢,適合併發手足癬者。
  • 地膚子20g、蒼耳子60g、苦參30、白蘚皮20g、黃柏30g,煎水浸洗,軟化表皮,殺菌消癢,適合頑固手足癬者。 上述組方可以用作浸洗或者磨砂敷料。浸洗時,最好保持藥液溫度在50-60°C 之間,浸泡20分鐘,同時均勻地來回搓擦,以磨除死皮。之後用清水洗淨,毛巾擦乾,塗抹乳液或抗真菌藥膏(如需要)。

預防腳臭方法

足汗多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衛生習慣。雙腳長時間穿著鞋襪,潮濕不透氣的環境促使細菌、黴菌滋生,它們分解汗腺分泌物、堆積的死皮等等,產生穢臭異味。足汗症常與腳臭伴發。對付腳臭的根本就是改正不良衛生習慣。

腳臭主要是由於細菌分解分泌物、死皮等所致

 
  • 洗澡時不要草草了事,徹底清潔腳趾頭和趾縫,洗完後要擦乾。
  • 選擇質優透氣的鞋子和襪子,確保吸收力強,尺碼適度。
  • 不要經常穿同一雙鞋襪,準備多雙鞋子天天更換,讓鞋子乾透後再穿。
  • 定時脫鞋讓雙腳透透氣,在家不宜穿鞋。
  • 用殺菌噴霧、爽身粉、鞋內墊等吸汗防臭。
  • 用消毒殺菌肥皂來洗腳。
  • 每天睡前,用熱水浸泡雙腳15分鐘。
  • 定期清洗鞋子或鞋墊,確保乾透後才再穿。
  • 如患有香港腳或灰甲等足患,要積極早期治療。

手足多汗者宜多吃清熱健脾的食物,如蓮藕、茭白、白菜、菠菜、蕹菜、苦瓜、青瓜、葫蘆、蕃茄、冬瓜、芹菜、銀耳、綠豆、扁豆、豆腐、薏苡仁、山楂、香蕉、蓮子、酸奶等,有助清除體內濕熱。多飲水有助穩定神經系統,少食刺激發汗食品。經常伴疲倦或其他不適者,可參考「自汗」食譜調補。


更多熱門文章

主題

手足多汗症中醫診治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