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漢時期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秦朝 (公元前221~207年)

秦叔(秦始王)是首位統一中國的皇帝,他不但利用武力征服六國達到統一目標,還統合各地的制度如貨幣、文字、度量衡單位等,以提高統治及管理效率。秦始王以嚴苛手段治國,引起貴族和學者們不滿,並於公元前213年,發生了"焚書坑儒"的歷史事件,秦始王把460位學者坑死又燒毀很多重要的歷史文獻,以警戒對抗他的人。幸運地一些有關占卜、醫學及農業書籍得以保全。最後秦朝因農民起義而滅亡,成立漢朝。與此同時,中醫藥體系,隨同大量醫療實踐的開展,內容開始充實及提高。

漢朝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 西漢 公元前206 ~ 公元24年
- 東漢 公元25 ~ 220年
關於漢朝
劉邦於公元前206年成功推翻秦朝建立漢朝。當時邊境外的遊牧民族不斷侵犯,於是西漢將這些部族征服,使中國的版圖因而擴大,地域包括現今的蒙古、東北九省、朝鮮、中國南部、越南以及亞洲中部。同時因為營商方便,中國西北方出現了"絲綢之路",形成一條興旺的東西方文化交流及經商的通道。公元9至23年,王莽篡改西漢,成立新朝,新朝很快滅亡,之後進入東漢時期。

漢朝是一個在藝術、哲學及科技都有創新的時代。例如在公元2年張衡發明候風地動儀,是一種測量地震的儀器。而各方面的醫學理論、體系亦初步形成了。
哲學及宗教的角色
哲學、社會價值觀及宗教對中醫藥的發展影響深遠。不同派系的哲學及宗教思潮包括佛教,由此時崛起,並開始廣泛流傳。此外因為紙張的發明,許多不同的書籍開始出現,例如司馬遷(公元前145 ~ 90年)的名著《史記》。有更多醫書出現了,且質量不斷提升。當時儒家理性思想相當普及;很多學者或學校開始習究和記錄醫藥文獻,以實踐自己的理念。中醫藥的實踐開始注入哲學思想,例如道家的養生思想、儒家的行醫規範等等。

由於封建統治者都夢想長生,享受人間的榮華富貴,搜求藥材及煉丹的風氣因而盛行起來。而當時的其他玄學如佛教也滲入了道教教義。例如漢桓帝(公元147~168年)邀請一批與道教支派有關係的印度佛教高僧入宮,希望為他提供長生不老仙丹。此為中醫藥方劑學的起源。
醫學教育的發展
師徒相授制度是東

以考試形式來選拔合資格醫師最早出現在漢朝。在公元前43年,漢元帝要求所有侍候他的醫務官員必須通過考核。但這個考試不一定建基於醫學知識,而是以他們的行為是否達到"廉、信、禮、義"的規範為目標。這與當時奉行儒家思想,有為而治的實施有關。
除了在朝廷有侍候皇室百官的醫師之外,在軍隊及諸侯管轄地方也有醫官。當時疫病非常流行,朝廷會遣派官員巡視,賜醫施藥救災。
最早期藥學文獻
《神農本草經》是漢代的重要著作,中國處於農業社會,是以產生治病的本草記錄,並以植物為主。此書是後人託名神農之作,成書時間不詳,估計約在公元前1或2世紀,是中國最早期的完整中藥學文獻。

《神農本草經》中記錄了365種中藥,包括252種植物類,67種動物類和46種礦物類。其次根據藥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藥120種多屬滋補養生類,沒有毒性或毒性小,可長期服用,例如人參。中品藥120種多屬補養兼有預防作用,某些含毒性,例如當歸及麻黃有時會產生毒性反應,須由醫師處方用藥。下品藥125種,一般具有毒性,是專用於治療的藥物。例如植物類巴豆,用于通便、消水腫及去痰。
![]() |
![]() |
![]() |
![]() |
人參 | 當歸 | 草麻黃 | 巴豆 |
上品 | 中品 | 下品 |
漢代名醫

張仲景 又名張機 (公元150 ~ 219年),漢末時期人,博覽群書,潛修道術,一時稱為良醫(後世稱為"醫聖")。寫成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確立了辨証論治的原則,即奠定了中醫治療的基礎。他首創以太陽、少陽、陽明、太陰、少陰及厥陰等六經辨証論治的原則及方法。是中國最早的理論結合臨床診療專書。之後在宋朝(公元960 ~ 1279年),此書再次被編寫,並分為《傷寒論》及《金匱要略》兩冊。

董奉 - 杏林:董奉在漢末獻帝時,是一位名醫,醫術精湛。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並成功將漢室滅亡。各地勢力強大的軍人掌權,最後大約於公元三世紀形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三國的政治家曹操,常召華佗醫治他的偏頭痛,及後因故曹操將華佗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