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外治輔助睡眠

根據中醫理論,十二經脈在體表都有反應區,稱為十二皮部。皮部,是絡脈之氣散佈所在,居於人體最外層,其上的腧穴,是溝通上下內外的重要位置,使體表與內臟相互影響。常見外治法,如敷貼、艾灸、熱熨等,都是通過皮膚的一定部位起作用,不但用於皮膚病、外科創傷、五官科、體表疾病,亦經常用於某些內臟疾患。

中藥外治法源於長期的醫療實踐,內容豐富,手法多樣。像哮喘症可以背俞穴敷貼、臍療、中藥霧化吸入、栓劑、灌腸法等,都有效中止發作或預防。這些在體表或局部施藥的方式,有時更能令藥效直達病所,適合某些不能服藥的患者或情況。

失眠治療,不論針對什麼原因,其最終目的都是要恢復心身平衡和諧,使大腦重新建立良好的睡眠和覺醒節律。中藥眾多外治方法,方便有效,能舒緩心身失衡狀態,幫助入睡並保持深睡。外治法亦須遵循辨証原則,選用安神藥,再配合生、猛、香藥,將之製成膏藥、粉末、煎液、藥酒、精油等,以提高體表滲透吸收。頑固性失眠尤其適宜外治與內治結合處理。

藥枕、兜袋助眠

利用兜袋藥枕助眠是民間傳統,早在晉代葛洪著的《肘後備急方》中,就有描述以蒸大豆裝枕袋治療失眠,宋代記載有用草決明裝枕袋治療失眠。民間助眠枕芯常用材料包括燈心草、琥珀、黑豆、磁石等。通常藥枕要用上1~2個月才見效,最好隔幾個月更換枕芯,以確保有效發揮。每晚睡前飲少量溫水,防止芳香類藥物耗傷陰津,引起口渴咽乾症。保持卧室溫度在25~30°C。


失眠藥枕還須考慮年齡、
體質、疾病和季節環境變化,辨証對症配製。例如:

失調情況 建議填料
陰虛火旺 綠豆、黑豆
陽亢 夏枯草、蠶砂
耳鳴、耳聾 磁石
目暗眼花 菊花、茶葉、決明子
神經衰弱、心臟病 琥珀、柏子仁
夏天暑熱 竹茹、石膏


中藥局部敷貼治療失眠


將中藥製成粉末,調成糊膏劑,敷貼在身體特定部位,如肚臍、掌或足心,內病外治,可改善失眠症。藥物刺激相應穴位,經由經絡傳導,發揮調理內臟療效。患者可委託中醫診所代為製作膏藥,在家自行操作。注意敷藥必須對準部位,並保持適當體位以固定。

勞宮穴(Pc 8)和湧泉穴(Ki 1)
勞宮穴(Pc 8)和湧泉穴(Ki 1)


1. 掌心敷藥

組方 : 生龍骨20克,珍珠4.5克、琥珀5克。
         邪熱內擾加黃連5克;
         痰多加生半夏10克;
         陰虛火旺加黃連6克、肉桂10克。

操作 : 將材料混和磨粉備用。每次取藥粉3~4克,加鮮竹瀝/金銀花露/清水來調濕,分為兩份,用雙層紗布包好,在睡前分置兩掌心,外加膠布固定,再按柔掌心各30分鐘,早晨起床時取下。以20天為一個療程。掌心位置有勞宮穴(Pc 8)屬心包經,按摩加藥敷有助安神利眠。


2. 肚臍敷藥

組方1:丹參、硫磺、遠志、菖蒲各20克。(圖示)
組方2:菖蒲、姜黃、枳實、沉香、酸棗仁、琥珀各10克。(圖示)
組方3:吳茱萸100克。(圖示)

操作 : 混和磨粉,每晚取藥粉適量,以白酒調成糊狀,填滿肚臍,用膠皮固定。肚臍又名神闕穴,屬任脈重要穴位,在此處藥敷,有助安神利眠。

3. 足心敷藥

組方1:膽南星10克,川芎30克,黃連20克。(圖示)
組方2:黃連30克,肉桂30克。(圖示)

操作 : 混和磨粉備用。每晚取藥粉適量,以蜂蜜調成糊狀,塗在足心上,蓋上紗布固定。足心的湧泉穴(Ki 1)屬腎經,有助交通心腎,安神利眠。

4. 頭額敷藥

組方1:磁石20克,茯神15克,五味子10克,刺五加20克。(圖示)先放磁石在1500ml水中煮沸30分鐘,再加其他藥材,倒出汁液備用。

組方2:製半夏12克,茯苓9克,陳皮9克,膽南星9克,菖蒲9克,遠志9克,淡竹葉9克,枳實6克,炙甘草6克。(
圖示)將藥材放入1000ml水中煮沸30分鐘,倒出汁液備用。

操作 : 每晚睡前,用紗布浸漬溫暖藥液,略擰乾後,蓋在額頭及雙眼處。有助暢通經絡,調神。




更多熱門文章

主題

中藥外治輔助睡眠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