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檢查大便
健康人每天或隔天排便一至兩次,排泄時順暢不須費力。糞便成形不乾燥,無膿血、粘液或未消化食物。查問排便情況是中醫察診不可缺少的環節,中醫師細心詢問有關大便質地色澤、排便感覺、便次等。
大便性質異常
- 大便臭穢屬熱;
- 大便乾燥、色深褐,多為熱結大腸;
- 大便非常乾燥、堅硬如羊糞者,見於血燥津枯、婦女產後與大病後氣血未恢復;
- 大便有腥味屬寒;
- 大便稀薄、軟而不成形,多為脾胃虛寒所致排出的大便先是乾硬後而變稀薄,為脾虛有濕,中氣不足;
- 大便時而乾燥,時而稀薄,多為肝郁脾虛,肝脾不和;
- 便中混雜未消化食物,氣味腐濁臭穢,多屬飲食所傷,內有積滯;
- 排泄大量黃水者,多為大腸濕熱;
- 大便有膿血,伴有裏急後重,則為痢疾;
- 小兒糞便有酸味,為積食停滯。
便秘
排便困難,便質乾燥堅硬,便次減少,甚則多日不出。中醫認為多由熱邪集結於腸道,或者腸道津虧,導致傳導遲緩引起。中醫將便秘分為四類:
- 熱秘:大便乾結,排便困難,便次間隔延長。兼有面紅目赤,身微熱,口苦口臭,口唇生瘡,心煩易怒,腹脹拒按。舌貭紅,苔黃燥,脈數。此型多由熱盛傷津,熱結腸道引起。
- 寒秘:大便艱澀,排出困難,便質或乾或不乾。兼有腹痛拒按,面色蒼白,肢冷,喜熱怕冷。舌淡胖、脈沉遲。由於寒邪內結,致使腸道氣機滯塞所致。
- 氣秘:大便乾結或不乾結,欲便不得,排出不暢。常伴胸脅脹滿,頻頻噯氣,食慾減退,甚至腹中脹痛。舌苔薄膩,脈弦。
- 虛秘:雖有便意,但臨廁則乏力,排出艱澀不暢。伴有面黃肌瘦、眩暈、神疲氣怯等。舌淡,脈細澀。常見於久病、老年人、產婦,多屬氣液兩虧。
熱便多伴口臭 | 寒秘多伴怕冷 |
氣秘多伴有脘腹脹滿 | 虛秘多伴有暈眩氣短 |
腹瀉
中醫稱為「泄瀉」,指大便稀爛不成形,便次增多。多由感受外邪、飲食所傷、脾腎陽虛,致水濕下趨、傳導失職。以八綱辨証分類,其中暴瀉多屬實、熱,而久瀉常為虛、寒。中醫將腹瀉分為六類:
- 寒濕型:大便清稀甚至如水樣、淺黃色、惡臭。常見腹痛,腸鳴,胃脘區脹悶,無胃口,口淡無味,又可兼有惡寒發熱,頭痛鼻塞,肢體酸痛。舌苔白,脈澀而緩慢。
- 濕熱型:腹痛即瀉,瀉下急迫,或瀉而不爽,肛門灼熱,糞色黃褐,質地粘稠味臭。伴隨心煩口渴,小便短赤。舌貭紅,苔黃厚膩,脈數 。
- 飲食所傷:腹瀉兼嘔吐,泄後不適減輕,嘔吐物酸穢腐臭,糞便臭如敗卵。伴隨腹痛腸嗚,胸腹滿悶,無食慾,發燒。舌苔垢濁或厚膩,脈滑。屬於暴飲暴食或飲食不潔引起。
- 脾陽虛:時而稀薄便,時而泄瀉,每次稍進油膩或勞累之後,便次就增加,甚至排出食物殘渣。常伴有胃口差,腸鳴,面色萎黃,消瘦,神疲倦怠,四肢無力。舌質淡胖苔白,脈弱。
- 肝氣乘脾:每因憤怒、抑鬱或情緒緊張即發生腹痛泄瀉,便後腹痛略減,再痛再瀉。常有情志不暢,胸脅脹悶,噯氣,胃口差,口苦,返胃酸,面黃消瘦,神疲。舌質淡紅少苔,脈弦。
- 腎陽虛:黎明前腹痛作瀉,瀉後則安,大便稀薄,甚至瀉出完全未消化的食物殘渣。伴隨臍腹部隱痛,畏寒脹滿,腸鳴,腰膝酸冷。舌淡胖苔白滑,脈沉細。此乃腎陽虛未能溫脾所致。
便血
凡血隨大便而下,或在大便之後,或之前,或單純下血,或血與糞便混雜而下,均稱為便血。中醫又名為「血便」、「下血」、「瀉血」和「陰結」等。
- 下痢(腸道濕熱):大便混有膿血、稀薄,排便不暢,急迫,時時欲瀉。伴有腹痛,肛門重墮,發燒,口苦煩熱,小便黃。舌紅苔黃膩,脈數。此乃濕熱內阻,腸道氣滯所致。
- 脾胃虛寒:大便稀薄、色黑如柏油或紫暗,兼有胃腹區隱痛,喜熱飲,腹痛時喜熱喜按,面色蒼白,神疲懶言,心悸氣短,畏寒肢冷,胃口差。舌淡苔白,脈細。
- 腸熱津涸:便血鮮紅,肛門疼痛。伴有便秘,頭暈耳嗚,腰酸乏力。舌紅少津,脈細。
- 大便黑如瀝青屬消化道上段出血引起;消化道下段出血者,大便會有鮮血。
**如發現便血一定要立即找醫生檢查了解,以免擔誤病情。
大便失禁
長期泄瀉未改善,又不能控制大便排出,即中醫所謂「滑瀉」,屬於脾腎陽虛,肛門失約所致。另外,肛門有下墮感,甚至脫肛,仍脾虛中氣下陷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