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共處於上腹部,中醫稱脾為"後天之本",是血氣生化之源。
脾臟主理"運化",又具有統帥血流、主管四肢、肌肉的功能。
胃負責接納飲食並進行初步的消化;脾臟負責進一步消化,吸收其中的營養物質和水液,轉化為水谷精微,輸送往全身各處。中醫稱脾臟之消化和運送功能為"運化"。口唇是觀察其病變的重要部位。
脾經與
胃經相絡,具有表裏關係,有病則互相影響,常是脾胃同病。脾病相關症狀:沒胃口、腹脹、腹痛、腹瀉、大便稀爛、浮腫、出血等;胃病多見胃痛、嘔吐、噯氣、呃逆等。
以下是脾胃病的常見証型:
脾氣虛弱
食量減少、飯後胃腹脹悶、腸鳴、大便稀薄、四肢無力、精神困倦、面色萎黃或蒼白,或兼有浮腫、形體消瘦。舌淡苔白、脈細緩。
參考西醫疾病: 慢性腸炎、慢性肝炎。
脾氣下陷
頭暈眼花、脘腹重墜、進食後腹脹更甚、便意頻頻、氣短懶言、乏力,或久瀉脫肛、臟器下垂(如子宮下垂、胃下垂、腎下垂等),勞累後即有氣墜感。舌淡苔白,脈弱。
參考西醫疾病: 子宮脫垂、脫肛、胃下垂、營養不良。
脾不統血
面色蒼白、體倦乏力、少氣懶言、食量減少、腹脹腹瀉,更有紫斑、便血、肌衄、牙齦出血、血尿以及月經過多等。舌淡苔白,脈細弱。
參考西醫疾病: 痔瘡、出血症、腫瘤。
脾虛水腫
全身浮腫、腰以下較重、脘腹脹滿、腹痛喜溫喜按、形寒肢冷、或肢體困重、飲食減少、大便稀爛、小便不利。舌苔白滑,脈沉緩。
參考西醫疾病: 慢性腎炎、慢性胃腸炎。
胃陰不足
饑餓但無食慾,或乾嘔呃逆、口乾唇燥、胃痛嘈雜,或胃脹不適,大便乾燥。舌紅苔少或無苔少津,脈細數。
參考西醫疾病: 慢性胃炎、潰瘍病。
寒濕困脾
脘腹脹悶、厭食、噁心、口淡、不口渴、頭重身困、面色暗黃、小便短少。或有面目皮膚黃黑色、肢體浮腫。舌淡胖嫩,苔白膩,脈濡緩。
參考西醫疾病: 胃腸炎、腎炎。
脾胃濕熱
脘腹脹悶、厭食、噁心、口粘不爽、腹痛腹瀉、頭重身困、大便稀爛、小便黃,或面目皮膚發黃、痕癢、發燒、出汗熱不解。舌紅苔黃膩,脈濡數。
參考西醫疾病: 黃疸型肝炎。
胃火熾盛
胃脘灼熱疼痛、口渴喜冷飲、食量大、易肌餓、泛酸、食入則吐、口臭、牙齦腫痛、或牙齦潰瘍出血、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參考西醫疾病: 潰瘍病、糖尿病、牙齦炎。
食積胃脘
脘腹脹滿或疼痛,嘔吐後脹痛得緩、噯氣吞酸、或嘔吐酸腐食物、口氣酸臭、瀉泄、大便含食物殘渣。舌苔厚膩,脈滑。
參考西醫疾病: 急性胃炎。
寒凝胃脘
胃脘冷痛,輕則綿綿不止,重則抽急劇痛,遇寒則甚,得溫則減。口淡、不口渴,分泌大量口水、或食後作吐,腸鳴漉漉。舌淡苔白滑,脈弦或遲。
參考西醫疾病: 慢性胃炎、潰瘍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