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是一種古老的療法,利用罐、筒等器具,使之產生負壓,吸附在體表,令局部皮膚充血瘀血,以達治療目的。拔罐器具可以是玻璃、塑膠、矽膠、竹子或陶器製成,而吸附力是通過加熱杯子內腔,使之產生負壓,然後倒置在皮膚上,或使用橡膠泵來產生。拔罐通過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排毒、增強免疫力等多種益處,幫助調理身體。
中醫放血療法,又稱為針刺放血療法。中醫師使用針具刺破或刀具划破體表特定部位或穴位,放出少量血液,以達治療目的。臨床實踐中,這種療法因其發揮到鎮靜、緩解疼痛和解毒作用而獲得到認可。放血療法是一種創傷性手法,應由合格的從業者進行,以確保安全和預防感染。
需要注意,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拔罐或放血療法,尤其那些有出血傾向,及嚴重肝腎病患者必須禁忌。
適合耳鳴的拔罐或放血方案如下:
1.風市(Gb31)
風市穴(Gb31)在大腿外側中線上,站直手下垂身側,中指尖所到處即是。

消毒後,緩慢直刺進針2-2.5寸,施行緩慢的提插撚轉手法,待得氣感漸強時,施行迎隨補瀉手法(瀉法),令針尖朝上,使得氣感向患處傳導。當患者自覺針感向上傳導,甚或隱約傳入耳中時,將針向下按,再將針緩緩上提,搖大針孔迅速出針。起針後,選取合適火罐,馬上拔於風市處,留罐5-10分鐘即可。
以上操作,每日1次,3日為1個療程。
2.走罐法
取穴: 陽陵泉(Gb34)、外關(Sj5)、足三里(St36)、三陰交(Sp6)、脾俞(Bl20)、膽俞(Bl19)、腎俞(Bl23)
做法: 用閃罐法,於前4個穴位,火罐吸附後立即取下,反覆操作10餘次。在背部的穴位(後3個)用走罐法,在皮膚局部或罐口先塗上凡士林等潤滑劑,拔罐, 然後手握罐體,向上下左右往返推動,直至所拔部位的皮膚潮紅、充血或瘀血為止。
每天或每兩天進行一次。
3.穴位放血
取穴:太陽(Ex-Hn5)、百會(Gv20)、完骨(Gb12)、聽會(Gb2)
做法:用酒精對穴位進行消毒,針刺穴位並擠出2-3滴血。
每2至3天進行一次。
4.刺絡拔罐
取穴:太陽(Ex-Hn5)、耳門(Sj21)、聽宮(Si19)、曲澤(Pc3)
做法: 用酒精對穴位進行消毒,擦拭仔細找出暴漲的血管,用三棱針點刺穴位,每處擠出2-3滴血;然後將火罐放於穴位上,停留5至15分鐘。
每2至3天進行一次。 適合老年耳鳴耳聾。
5.穴位組合刺絡拔罐
穴位組1:中渚(Sj3)、俠溪(Gb43)、太沖(Lr3)、丘墟(Gb40)
穴位組2:大椎(Gv14)、肝俞(Bl18)、膽俞(Bl19)、身柱(Gv12)
做法:第1組穴,用三棱針點刺穴位,每處擠出2-3滴血;第2組穴,用閃罐法,即火罐吸附後立即取下,每穴反覆操作15次。
每2-3天進行一次,在兩組穴位上交替進行放血和拔罐。
6.耳鳴耳聾的刺絡加拔罐法
主穴: 翳風(Sj17)、支溝(Sj6)、肝俞(Bl18)、中渚(Sj3)
根據症候選輔穴:外關(Sj5)、行間(Lr2),用於實証耳鳴;
腎俞(Bl23)、關元(Cv4)、太溪(Ki3),用於虛証耳鳴。
做法:對於
實証耳鳴情況,先點刺各穴位擠出幾滴血,然後將火罐放在穴位上吸附一陣,讓進一步出血;每天一次,進行三次。
對於虛証耳鳴情況,先在各穴進行針刺,然後拔罐,留罐5-10分鐘。
每周進行一次。
臨床中醫師治療耳鳴病案時,放血法多適用於實証耳鳴,而拔罐多適用於虛証耳鳴。針刺加拔罐法對於神經性耳鳴耳聾有效,配合穴位注射,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