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精神調攝

 
中醫概括人的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為「神」,而有關養生法又稱為「攝神」、「養神」、「調神」等。與古代相比,現代社會的精神消耗量大得多。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力加強、接收大量資訊、生活空間擠迫、複雜人際關係等,造成現代人經常處於緊張狀態,懂得舒緩這些壓力就顯得非常重要。因此中醫將精神調養列為養生諸法之首,強調盡力避免來自環境、社會、家庭各方面的不良刺激。打坐安神定志


個人修養

首先要加強個人品德修養,要求保持心境寧靜,做到豁達開朗、無私寡慾的精神境界。如此就可減輕不必要的心理負擔,正確對待個人得失,免於外界事物的不良刺激,適應一般世俗的生活方式和習慣。此外,工作學習之餘,寄情於個人嗜好,尋找精神寄託,有助怡情悅志。


規劃生活作息

神以精為物質基礎,先有精,然後才有神,因此常精神并稱。日常起居對精神調養非常重要。重視生活規律、調節飲食、鍛練身體,維持身體健康,精神才能健旺。長期在嘈雜的環境中工作,特別影響心身,必須在安靜的環境中休息、睡眠以保養精神。平時工作之中,最好能閉目養神(一定要排除雜念)十數分鐘。


養心安神

精神活動的高級形式是思維,中醫認為乃屬心臟是的生理功能。心是藏神之所,是神志活動的發源地。心的氣血充盛,心神得養,則精神振奮,神志清晰,思考反應敏銳,能與外界環境協調統一。若心功能失常,導致精神、意識和思維活動異常。例如心的氣血不足,會出現失眠、多夢、健忘、神志不寧;血中有,擾動心神,則會出現煩躁、糊言亂語、甚至昏迷不省;若火擾動心神,則表現為狂燥不安,哭笑無常,打人毀物等。故養神必先養心,務使神不離心舍,不馳於外。 鬆靜的氣功鍛練 ,或者食療如龍眼肉、百合、蓮子等有幫助。


調適情緒

中醫認為七情 (喜、怒、憂、思、悲、恐、驚 )是每個人都有的對外情志反應。因此,情緒變化是人體生理活動的一部分,一般不會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緒刺激,超出了人體的正常生理範圍,才會造成功能紊亂。根據中醫理論,精神刺激過度如狂喜、暴怒、驟驚、憤怒等,直接影響內臟的氣機,導致氣滯不行 。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悲則氣消,憂則氣聚,思則氣結,繼而產生疾病。七情致病因每個人的性格、體質、意志、修養等而有別。一般來說,喜悅較少致病,而驚恐致病最快,憤怒致病較重,憂思致病緩慢。各種情緒分別對臟腑產生不同的影響。


五行生克圖 五臟生克圖
五行相克的循環

  • 怒傷肝:怒則氣上傷肝,引起肝陽上亢,而表現肢體拘急、 握持失常、 高聲呼叫等症狀。亦引致肝失疏泄,而出現悶悶不樂、煩躁易怒、頭昏目眩等。是誘發高血壓、冠心病、胃潰瘍的重要原因。  
  • 喜傷心:喜可使氣血流通、肌肉放鬆、有益於恢復疲勞。但歡喜太過, 致喜笑不止或瘋癲之症,則是心氣受損的表現。心氣動則精神散緩,還出現心悸、失眠、健忘、癡呆等。  
  • 思傷脾:思則氣結,使人神情怠倦,胸膈滿悶,無胃口等脾氣鬱滯,運化失常的毛病。即等於大腦由於思慮過度,消化液分泌減少,出現食欲不振、面容憔悴、氣短、神疲力乏、鬱悶不舒等。  
  • 憂悲傷肺:人在強烈悲哀時,會耗散肺氣,而致喘咳、短氣、意志消沉等,還可有乾咳,咳血,聲啞,消化功能混亂之症。 
  • 驚恐傷腎: 過度或突然的驚恐會使人腎氣不固,氣陷於下,提心吊膽,神氣散渙,二便失禁,意志不定等病理變化。繼而出現耳嗚、耳聾、頭眩、陽痿等,甚至死亡。 
 
為保持情緒變化與整體機能活動的協調統一,上述情況必須及時得到發泄,或積極地轉移情緒,以防止疾病發生。換言之,當怒則怒,當喜則喜,當悲則悲,不可壓抑感情,以達到心理和生理上的平衡。中醫以五行學說為根據,提出了「以情勝情」的調攝方法。

五行 五臟 正常情緒 過度表現 處理原則 方法
煩躁易怒, 握持失常,高聲呼叫,亢奮 悲勝怒,用悲哀苦楚之言行來進行感化,使氣消。 以苦楚之言 誘使悲傷的情緒,當開始悲傷時,就痛哭一場,以發泄鬱怒之氣,抑制過怒的情緒。
喜笑不止,瘋癲 恐勝喜,以驚恐的手段使之產生恐懼,以制約亢奮、哭笑無常。 用患者懼怕之事物恐嚇之,以制約過度興奮。
神情怠倦, 鬱悶不舒, 神呆癡癲 怒勝思,以侮辱欺罔的言行激惹發怒,以疏達氣機。 以污蔑、蠻橫或欺騙的語言觸怒人,使之大動肝火。
憂悲 意志消沉,無故哭泣 喜勝悲,以喜樂的言行事物來進行開導。 用妙趣橫生的說話,滑稽可笑的表情動作,引人發笑。
驚恐 提心吊膽,精神散渙 思勝恐,引導正面思考,以解脫恐懼心理。 可通過耐心交談,啟發對問題的思考和認識,而產生理智的自控和克制。或用事實或假物設喻,使疑慮得釋。其實這就是認知療法,通過樹立正確的認知來治療心理疾患。


上述中國古代情志相勝心理療法,是通過情志之間,以及情志與五臟之間的相互關係,利用「正常」情志活動來調節「不正常」情志活動,以調解情志或軀體疾病。實際上情志之間的相互關係是複雜多變的,一種情志可對幾種情志起制約作用,而一種情志又可被幾種情志來制約。古代醫家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採用靈活手段處理。

更多熱門文章

主題

中醫精神調攝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