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看暑熱傷害

古人認為,人依賴天地萬物而生存,亦遵循四季規律而成長發育。風、寒、暑、濕、燥、火,本是自然界四季氣候的正常變化,稱為"六氣"。然而,當環境氣候變得極端,或身體太弱而無法適應時,這六氣就會變成傷害身體的致病因素,中醫稱之為"六淫"或"六邪",屬於外在病邪。炎夏暑熱不適症
 
六淫致病多與季節氣候、居住環境有關。如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長夏多濕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久居濕地易受濕邪侵犯,高溫環境易中暑等。六淫既可單獨侵犯人體,也可聯合侵犯人體而致病,如風寒感冒、風寒濕痹等。此外,六淫入侵後,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令病情更複雜,如寒邪深入體內可轉化為熱邪,暑濕積聚過久可轉化為燥邪等等。
 
暑是夏季的主氣,暑天火熱之氣使人致病則為暑邪,具有以下性質和致病特點:

  • 暑為陽邪,炎熱燔灼:暑邪為純陽之邪,致明顯熱象,包括壯熱、面紅、口渴、煩躁、脈洪大等。
  • 暑性升散:暑邪趨於向上散布,容易影響頭部及上身,故有頭暈、頭痛(尤以前額為甚)、目眩、煩躁、口乾等等。
  • 耗氣傷津:暑邪入侵,令腠理開泄,汗多而氣隨津泄,致氣津兩傷,故有大汗淋漓、疲乏無力、氣短、口乾舌燥、小便短赤、脫水等。
  • 暑擾心神:暑在五行屬火,與心相應,暑邪內通心火,容易擾動心神,出現心煩,悶亂不寧,甚至昏迷或失去意識(如中暑)。 
  • 暑引肝風:暑邪耗氣傷津,使身體處於陰虛狀態,陰虛不能制陽,容易引動肝陽上亢,甚至化為肝風。於是引起頭痛、眩暈、四肢抽搐、頸項強直等,中醫古籍稱為“暑風”、 “暑癇”。
  • 暑多夾濕:夏季濕氣重,容易受濕邪侵襲,形成暑濕病,可有四肢困倦、胸悶、噁心、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苔厚膩等濕邪內阻的表現。內濕素盛之人,容易感受暑邪,而成暑濕相合証。
  • 發病急驟,病情較重:暑邪多引致急症、重症,如突然高熱、中暑、甚至昏厥。當遇到中暑,或感染性疾病如登革熱或腦炎時,必須及時救治。
 
總括言之,中醫認為炎夏時節遭受暑熱侵襲,可引發多種健康問題,其症狀表現因人而異。根據炎夏暑熱的不同影響,中醫將相關熱傷害區分為多種病証,諸如傷暑、中暑、暑厥、暑風、疰夏、小兒夏季熱等。這些病症若未及時治療,有可能迅速加重,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治療用藥方面,中醫認為不可單純或過度使用清熱之劑,而應以清熱解暑、益氣生津的方藥進行辨証治療為宜。



甘草 西洋參 黃芪
甘草 西洋參 黃芪
 
 
夏天暑熱病的中醫治則,以寧心、清熱、祛濕、補氣、養陰等主,而夏天養生則應:

  • 養心:保持心境平靜,避免過度情緒波動,充分休息以安養心神。
  • 清熱解暑:多食應時食物和飲品,抵禦外界暑熱。
  • 健脾祛濕:夏季濕氣易阻礙脾胃運化,健脾可增進消化吸收,預防腹脹與疲勞等。
  • 益氣養陰:補充因汗水流失而消耗的津液及養份。
 

更多熱門文章

上一篇
下一篇

主題

中醫看暑熱傷害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