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血
中醫理論中的血是甚麼?
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基礎物質。雖然中醫、西醫所指的血,均是在血管中運行的紅色液體,然而兩者的意義及概念卻不同。西醫認識的血液,是包含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及其他如蛋白質和電解質等組成的液體。基於血液的多種成分,可以有多種功能,除了循環全身供養,血液還涉及身體的免疫與內分泌功能。 中醫視人體為一有機整體,對於血液的看法,並非從細胞或組成角度來分析,而是將其作為整體一部分的功用來考慮。中醫將血液單純地看成為血脈中運行不息,為身體提供營養的紅色液體。其所謂營養,不只限於血液傳送的有形物質,而是泛指一切對身體有營養和滋潤的效用。血的生成
血主要由營氣和津液所組成。營氣和津液又源自脾胃對飲食物的運化所生成的水谷精微,故說「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 身體攝入飲食物,透過脾胃運化成為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轉化為營氣和津液,兩者結合而變成血液。至於血液的更生與生成,是通過營氣與肺脈的作用,方能化生為新鮮血液。過程中,脾胃化生的營氣和津液上注於肺脈,氣化為血液,繼而在經脈之中運行全身。由此可以說明,起於中焦之肺脈,是十二經脈流注之首。
精血互生,精與血之間相互轉化,腎精亦是生化血液的重要物質。另外,腎藏精生髓,髓則藏於骨內,體髓也負責化生血液。精藏於腎,血藏於肝,腎精肝血之間,可以相互資生,相互轉化,故有「精血同源」之說。
如上所述,水谷精微、营气、津液、精、髓均是生成血液的物质基础,在臟腑的共同作用下而生成血。臨床上常用補養心血、補益心脾、滋養肝血、補腎益髓等法來治血虛証。飲食營養和脾胃功能直接影響血液的化生。對於血液生化不足或耗失太過的患者,應該注意飲食營養攝入,同時調治脾胃功能。再者,若因血虛日久不復,致腎精不足時,依據精血同源之理,又需溫腎填精,以增強腎之精氣的蒸騰氣化作用,從而助脾之運化,以資精血互化。
血的功能
血主要負責營養和滋潤全身。血循行於脈中,內至臟腑,外達皮肉筋骨,如環無端,運行不息,不斷地營養和滋潤身體臟腑組織,以維持其正常生理活動。
人體各部的生存及其功能活動,需要有充足的血液濡養,才能維持正常。血液充盈的人,表現面色紅潤,皮膚柔潤,毛髮潤澤,肌肉豐滿,臟腑堅韌,筋骨強健。若血液生成不足或持久的虧耗,則面色萎黃,皮膚乾燥,毛髮枯槁,筋骨萎軟,或見拘急,肌肉瘦削,臟腑脆弱。古人有「血盛則形盛,血弱則形衰」之說。
2. 血維持身體活動及感官功能
黃帝內經這樣說:「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說明血對於肌肉運動及感官功能的重要性。若出現血虛,便會引致頭暈,眼花,夜盲,耳鳴,四肢麻木,運動無力,筋骨拘攣,甚至痿廢不用的情況。
3. 血維持健康的神志活動
血是維護神志活動的重要物質。血氣充盛,血脈調和流利,則表現精力充沛,神志清晰,感覺敏銳,反應活動自如。若因某些原因致血虛,則會引起精神衰退,不耐思考,反應遲鈍,健忘或失眠,驚悸等症狀;若熱入血分(血熱),則多見失眠多夢,煩躁不安,甚至譫妄,昏迷等。失血甚者還可導致煩躁,恍惚,癲狂,神志失常及精神病等。此外,因血是神志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勞神過度可耗傷陰血,尤其是心血。臨床上腦力工作者常有心血不足的情況。
血的運行
血在脈管中運行不息,流布於全身,環周不休,以營養人體內外上下。血液在體內正常循環,是臟腑和經絡以及脈管等許多組織器官共同協調促成的。
心主血行。心主宰一身之血,推動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這一根本動力是由心氣來完成。心氣的強弱,是維持血行力量和血流速度的關鍵。心氣虛弱則血流遲緩而無力,心陽過亢則血流薄疾而妄行。
肺主氣而司宣發與肅降。肺主一身之氣,血的運行靠氣的推動,肺又通過宣發和肅降作用來協助心主行血。肺氣宣發功能,有助於血向外向上散佈;肺氣肅降功能,有助於血向內向下運行。 肝主疏泄而藏血。
肝的疏泄功能重在調暢氣機,而氣行則血行,故隨之而確保了血行。肝主藏血,有貯藏血液,調節血量和防止出血三個方面作用。人在安靜時,外周循環中多餘的血會貯藏於肝;人在活動時,肝會根據需要,調動人體各部血量的分佈。肝失疏泄或者肝不藏血,均有可能影響血行,導致瘀血或出血。
脾主統血。脾除化生血液外,還統攝血液,使其行於脈中而不致外溢。若脾氣虛損,無力攝血,可引起便血、崩漏等出血病。脾之統血,與肝之藏血,是相互協調的功能,臨床上有些出血,就是這兩項功能失常所致。
血行還依賴完整的脈管系統。脈道是否通利,血的或寒或熱等,都是直接影響因素。陰陽失調,陰虛則熱,陽虛則寒。熱則血行加速,脈管擴張,甚者迫血妄行;寒則血行遲緩,脈絡蜷縮,甚至引起血瘀。從這種意義上說,腎通過調節全身陰陽而間接地影響血液運行。
總的來說,推動血液在體內運行的原動力在心;協助行血,調節血量分佈的是肺與肝;貯藏、統攝血液,防止出血的是肝和脾;脈道通利與否,寒與熱的影響,也是決定血流是否正常的因素。任何一個環節因素失常,都會引起血行問題。
血行失常不外乎血行遲緩、血行過速和血液逸出脈外三種狀況,臨床治療血流疾病時,中醫師從整體入手,分清病因、病機、病証,以及其對臟腑功能影響等,作多方面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