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臟腑是甚麼 ?
西醫學主要通過解剖結構及生理功能去了解人體的臟器,然而中醫學卻循著一個頗為不同的方法。中醫將人體內臟統稱為臟腑,雖然古代也以一定的解剖知識為基礎,但主要還是以「有諸內必形諸外」的觀察研究身體,即通過對人體生理、病理現象去觀察、了解的體內臟腑。形成其獨特的臟腑生理及病理認識體系,更為著重臟腑的功能特性及相互關係。
應當指出,一般中醫所指的諸如心、肝、脾、胃等,雖然與現代解剖學的人體臟器名稱相同,但其本質內容不是一樣的,絕對不可以現代醫學的臟器來衡量。中醫認為臟腑功能特性及相互關係比解剖結構更為重要,臟腑包含更廣泛的意義和作用。一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可以包括解剖學中幾個臟器的功能,而一個解剖學臟器的功能亦可能分散在中醫臟腑的幾個臟腑生理功能之中。
根據生理功能特點的不同,又可分臟、腑、奇恆之腑三類。
臟屬陰,包括肝、心、脾、肺及腎 (五臟),有時又認為心包亦屬第六臟。它們主要指胸腹腔中一些組織充實的器官,其共同的功能是生產、轉化、調節及貯藏精氣。
腑屬陽,分別為膽、小腸、胃、大腸、膀胱及三焦 (六腑)。它們大多是指胸腹腔內一些屬空腔的器官,負責傳導、消化、排泄的功能。
奇恒之腑,指五臟六腑之外,生理功能不同於六腑,包括腦、髓、骨、脈、女子胞等。
臟與腑的表裏關係
中醫強調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以五臟為中心,將人體的六腑、五體、九竅、精神、情志活動等,組合起來屬於肝、心、脾、肺及腎五大系統,協調維持生命活動。 臟與腑通過經脈絡屬、溝通,建立了表裏或相合的關係。這種臟腑的相互關係,對剖析人體生理、病理非常重要。相為表裏的臟腑之間,在生理上相互配合;組織結構方面,有些臟與腑直接相接;在病理上往往相互影響。逐漸這概念認為內為陰,外為陽,故以臟屬較內在的功能,稱為裏,即裏面的意思;腑為較外在的功能,稱為表,即表面的意思。一般來說,臟在臨床應用中占較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相聯繫的臟腑配對
臟 (裏) | 腑 (表) |
肝 | 膽 |
心 | 小腸 |
脾 | 胃 |
肺 | 大腸 |
腎 | 膀胱 |
心胞 | 三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