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脾功能


中醫脾臟根據西醫生理學,脾臟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負責儲存及過濾血液,亦是早期身體發育期的造血器官。然而從中醫的角度看,脾並不負責這些功能,中醫脾功能包括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血液凝固,亦與津液代謝有關。

「運化」有運輸及轉化的意思。運化是脾的主要生理功能,即將水谷之物消化成精微物質,並運輸散佈至全身。雖然這些功能需要其他臟腑來配合,但中醫學以五臟 為中心,脾又是這方面之要臟,因此將這些功能主要歸屬於脾臟。脾主運化又可從運化水谷、運化水液兩方面來闡明。

  • 運化水谷

包括脾對食物的消化吸收、對營養物質的轉運輸佈作用。當食物進入身體,經胃的腐熟加工後,下送小腸繼續消化,並在小腸泌別清濁,其精華部分由脾吸收,再經脾的散精作用而上輸於心、肺,繼而佈散營養全身。脾提取的營養精微物質,中醫稱為「水谷精微」,會用以化生
氣、血、津液等,是構成人體及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

  • 運化水濕

指脾具有運化水濕,促進津液的吸收、環流與排泄,以維持體內津液代謝平衡的作用。通常人體攝入之水飲後,會由胃初步消化,再由脾化成津液,並上輸於肺,最後通過心、肺而散佈周身臟腑器官。脾在整個過程中發揮樞紐作用。

脾之運化對整體生命活動十分重要。人出生後,飲食物是身體營養的物質基礎,故脾被視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這個概念對於疾病防治和養生方面,具有重要指導作用。歷代醫家都強調要保持健康,袪病延年,提高臨床療效,必須時刻顧護脾胃功能,使後天生化之源充足。如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方面要注意飲食營養,同時還必須了解飲食宜忌,善於保護脾胃;在患病時,針對具體病情施行適當的忌口,提倡合理食療、食養;在用藥時,亦必須顧及脾胃,尤其對脾胃虛弱之人,應避免使用過於寒涼、滋膩、攻下的藥物。因寒涼易敗傷脾胃,滋膩易礙滯睥胃,攻下易重傷脾胃。

脾氣健運,即脾主運化的功能健旺,則氣、血、津液生化有源,使全身臟腑組織得到充分的營養,以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無論什麼原因導致脾失健運,其主要病變不外是運化水谷和運化水濕障礙。前者可引起無胃口、腹脹(食後尤甚)、大便稀爛等;後者可致痰濕內生,而見身體困重、舌苔膩,甚則肢體浮腫等。日久持續發展,可因水谷精微吸收不足,氣血生化之源匱乏,令人面色萎黃、形體消瘦、四肢無力、頭暈眼花等,氣血兩虛的症狀。


「升」指脾氣運動以向上升騰為主,「清」指水谷精微。所謂脾主升清,意思即脾氣有將水谷精微吸收,並將其上輸至心、肺、頭目,通過心、肺等作用而化生氣血,營養全身的生理作用。氣機升降是體內臟腑功能的重要平衡機制,「脾主升清」功能是「胃主降濁」功能相對而言的,中醫學以「脾升胃降」來總括整個消化系統的功能活動。脾升胃降功能正常協調,人體消化吸收功能就能有序進行。

身體內各臟腑組織有固定的位置,全賴脾氣主升的生理作用。因支持和固定這些內在臟腑組織的肌肉、韌帶、筋膜,也是靠脾運化的水谷精微充養,才能強而有力托舉而不至脫離應有位置。

脾氣虛弱,不能升清,臨床多出現相互關聯的兩方面病變。一是升清之力不足,無力將水谷精微充分地上輸到頭目,從而有頭暈、目眩、耳鳴、疲乏無力等症。二是升舉之力不足,致氣機趨下,甚至內臟下垂,表現如少腹墜脹,便意頻頻,久泄脫肛,子宮下垂,腎下垂,胃下垂等。

脾氣虛損,致升清乏力、上氣不足、升舉無力、中氣下陷等,又統稱為脾氣下陷,多數兼有脾氣不足表現,如食少腹脹,疲乏無力,氣短聲低,面色無華,脈弱無力等。在治療時,注意升舉清氣的同時,必須補益脾氣。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正是調補脾胃、益氣升清之經典名方。


「統」有統攝、控制的意思。脾不僅運化水谷精微以化生氣血,還有統攝血液在脈中運行的作用。脾能統血與氣的攝血作用是一致的。脾氣健旺,氣血生化充足,氣可有效地固攝,使血在脈管內行走,不致溢出。若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氣的固攝功能必弱,從而易致出血。

在病理上,脾不統血與氣不攝血的機理一樣。只是由於脾主升清、脾氣主升,所以習慣上把便血、尿血、崩漏 等向下的出血傾向,稱為脾不統血。脾不統血因氣虛所致,屬虛寒性質的出血,一般血色紫暗,或色淡質稀。如大便發黑習稱「黑便」;又如婦女月經先期,量多色淡,甚者崩漏不止等。此外,患者多有脾氣虛弱表現,如面色不華,神倦懶言,大便稀爛,舌質淡胖等。


「脾主肌肉」,肌肉特別是四肢肌肉的運動有賴於脾的推動。若脾氣健運,身體的氣血源源不絕,供應肌肉的營養能量充足,則肌肉發達豐滿,四肢強勁有力。若脾氣虛弱,運化失職,肌肉失去滋養,四肢肌肉便會逐漸消瘦,倦怠無力,甚至痿軟鬆弛。臨床上,對於慢性病患者,特別是那些消化系統慢性病,使身體逐漸消瘦者,大多根據「脾主肌肉」這一理論,從健脾益氣入手治療,往往能改善身體虛弱狀況,取得滿意效果。

「開竅於口,其華在唇」,中醫認為人的飲食、口味等與脾功能有關,而嘴唇的色澤不但反映全身氣血盛衰,也與脾的運化密切相關。脾氣健運,則胃口好,能辨別五味(酸、苦、辛、甘、鹹),口唇紅潤光澤。若脾虛不運,便容易出現食慾改變,口味異常,唇色淡白不澤或萎黃。脾虛患者多有食慾不振、口淡乏味等;濕困脾氣則可有口甜、口黏的感覺。



按此了解脾經

更多熱門文章

主題

中醫脾功能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