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原理 中醫大腸功能 分享 Facebook mail Twitter Pinterest 大腸上接小腸,其交接處為欄門,下通肛門,又稱魄門。 大腸接收從小腸輸送下來的食物殘渣糟粕,吸收其中的水分後,形成糞便,最後從肛門排出。大腸有病,表現為腹痛、腸鳴、腹瀉、便秘等。糟粕在大腸內的傳導,一方面與大腸本身的運作有關,另外也依賴體內津液的盈虧、胃的降濁、肺的肅降及腎的氣化功能。這些因素異常都可使大腸運作失常。例如因體內熱盛,大腸津液乾涸,就會出現便秘。 大腸與肺通過經脈相互絡屬,兩者構成表裏關係。在病理方面,若外邪壅肺,肺失宣降,津液不能下達,可見大腸秘結;肺氣虛弱,無力肅降,亦可見大便困難,稱為氣虛便秘。若大腸實熱內盛,腑氣不通,也可引起肺的宣降失常而出現胸滿、咳喘等症。臨床上,用宣降肺氣以通泄腸腑,或通利大便以瀉痰熱之法,就是上述觀點的具體實踐應用。 按此了解大腸經 #中醫大腸 #中醫臟腑 更多熱門文章 上一篇 中醫膀胱功能 下一篇 中醫小腸功能 主題 中醫大腸功能 熱門文章 中醫原理 中醫整體觀 更多文章 中醫原理 陰陽學說 更多文章 中醫原理 五行學說 更多文章 中醫原理 經絡系統 更多文章 中醫原理 十二經脈 更多文章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