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簡介
中醫外科的定名,始于明代汪機所著的《外科理例》,該書的前序中說:「以其癰疽、瘡瘍皆見於外,故以外科名之。」因此,中醫外科的命名,是與內科相對而言。凡生於人體外部,能夠用肉眼直接察診,有局部症狀存在,如體表癤瘡、眼病、耳鼻喉、口腔、肛病、乳病、甲狀腺病、皮膚病、意外傷害(包括蟲獸傷、水火燙傷)等等,都屬外科的治療範圍。然而隨著醫學進步,分科更細,許多原屬外科的疾病都已分科獨立,如跌打損傷現屬骨傷科,五官疾患現屬五官科,肛門疾病現屬肛腸科,岩(癌)現屬腫瘤科。 古代中醫外科疾病的名稱繁多,且與西醫的病名迥異。
「瘍」或「外瘍」是外科病統稱。其他經常引用的外科名詞有:
- 瘡瘍:廣義指一切體表淺顯的疾患總稱。狹義指感染引起的體表化膿性疾病,如癤、疔、發、癰、發、疽、流注、瘰癧、內陷等。按此了解更多
- 皮膚病:瘡、疹、斑、癣、疣、痘等。按此了解更多
- 肛門病:肛痔、肛周癰疽、肛裂、脫肛等。按此了解更多
- 肿瘤病:癭、瘤、岩、失榮、翻花瘡等。按此了解更多
總的來說,中醫外科內容廣泛,包含各種感染、乳腺病、甲狀腺病、周圍血管病、皮膚性病、肛病、損傷雜病等等。其不但與西醫外科有概念上的差異,另外在疾病發展認識、治療方面也有獨特之處。中醫外科臨床,是在局部辨証的同時,結合整體情況,採用內外手法進行治療。雖然對矯形、創傷、痔瘻、膿腫等也使用手術方式,但更注重疾病內外的結合統一,以藥物治療為重點。
在中醫外科發展史上,金元以前醫家們集中研究瘡瘍及具體方藥治療,之後才轉向對病機、辨証施治的理論研究,建立了消、托、補的基本原則,還結合陰陽、三焦辨証等。
外科病的成因病機
外科病診斷 – 經絡辨証
外科病區分陰陽屬性
外科病辨別腫、痛、癢、膿
外科病內治法
外科病的外治法
外科病輔助療法
外科學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