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膽功能

中醫膽囊如西醫的膽囊一樣,中醫的膽也負責儲存和分泌由肝臟生成的膽汁。

進食後,透過肝的疏泄作用,膽汁注入腸道,協助脾胃維持正常的消化與吸收。肝膽功能密切相關,若肝的疏泄正常,則膽汁生成充足,排泄通暢,脾胃運化亦趨健旺。若肝失疏泄,膽汁的生成、排泄便會受阻,從而影響消化功能。病理上,肝氣郁結,可致膽汁排泄不利,表現胸脅脹滿疼痛,並影響脾胃運化,而見食慾不振、厭食油膩、腹脹、便溏等。若肝的疏泄太過,肝氣上逆或肝火上炎,亦可引致膽汁上逆,除見胸脅脹滿疼痛外,還可有口苦、嘔吐黃綠苦水。膽汁不能循常道,反外溢於肌膚,則見黃膽。若膽汁滯留,蘊而化熱,進一步煎熬膽汁,可形成砂石。反之,因某些原因阻礙膽汁分泌,也可引發肝的疏泄障礙,在臨床上肝膽同病極為常見。

中醫認為膽主決斷,與情志活動有關,即人的決斷能力、勇氣與膽有關。如膽氣不足,則懶言或虛怯易驚、失眠多夢。而膽的這一功能與肝又有關係,肝膽相合,共同調節情志活動。因此,人的精神、情志活動,如計劃思考、判斷、決心等,均必肝膽互相配合,才能維持正常。對於一些情志異常表現,如膽怯、易驚、思慮無度等,常從肝膽論治。

膽是六腑之一,膽汁又稱為清汁,《內經》稱膽為「清淨之腑」。膽因不直接接收水谷糟粕,與其他腑有異,又屬奇恆之腑。


按此了解膽經

更多熱門文章

主題

中醫膽功能

熱門文章